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雷达散射及操稳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高超声速技术的战略价值和重大意义 | 第8-9页 |
·国外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概况 | 第9-13页 |
·国内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参数化模型 | 第16-26页 |
·高超声速飞行器理论构型描述 | 第16-17页 |
·坐标系统 | 第17-18页 |
·机身几何模型参数化 | 第18-22页 |
·机身边缘轮廓线 | 第19页 |
·机身上顶面曲线 | 第19-20页 |
·机身下表面参数 | 第20-22页 |
·机翼几何模型参数化 | 第22-24页 |
·翼身组合段模型参数化 | 第24页 |
·基准方案飞行器参数 | 第24-25页 |
·本章小节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雷达散射研究方法与散射目标建模 | 第26-44页 |
·雷达散射截面的定义 | 第26-28页 |
·雷达散射截面的频率特性 | 第28-29页 |
·低频散射 | 第29页 |
·谐振散射 | 第29页 |
·高频散射 | 第29页 |
·目标散射机理 | 第29-31页 |
·雷达散射截面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解析解 | 第31页 |
·高频渐近方法 | 第31-32页 |
·低频精确方法 | 第32-33页 |
·高频散射计算方法 | 第33-36页 |
·几何光学法(GO) | 第34页 |
·物理光学法(PO) | 第34-35页 |
·几何绕射理论(GTD) | 第35页 |
·物理绕射理论(PTD) | 第35-36页 |
·等效电磁流法 | 第36页 |
·散射目标建模 | 第36-41页 |
·散射目标建模方法 | 第36-38页 |
·网格造型 | 第38-39页 |
·生成面元 | 第39页 |
·平面面元元素 | 第39-41页 |
·面元遮挡处理 | 第41-43页 |
·后向面判别 | 第42-43页 |
·改进的深度缓冲器算法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雷达散射截面工程估算 | 第44-62页 |
·平面多边形的散射场 | 第44-48页 |
·后向散射场的物理光学积分公式 | 第44-46页 |
·平面多边形的数值积分 | 第46-48页 |
·劈的绕射 | 第48-53页 |
·二面角反射器效应 | 第53-57页 |
·理想二面角反射器 | 第54-56页 |
·翼身二面角反射器 | 第56-57页 |
·理论构型飞行器的RCS工程计算 | 第57-61页 |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PO贡献 RCS | 第58-59页 |
·单独机翼的 PO+MEC贡献 RCS | 第59页 |
·翼身组合段的多次反射贡献 RCS | 第59-60页 |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 RCS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操稳性能计算 | 第62-70页 |
·飞行器的操控方式 | 第62页 |
·飞行器的静稳定性 | 第62-68页 |
·纵向静稳定性 | 第63-66页 |
·侧向静稳定性 | 第66-68页 |
·飞行器的机动性 | 第68-69页 |
·纵向机动性 | 第68页 |
·侧向机动性 | 第68-69页 |
·理论构型飞行器的操稳性能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70-75页 |
·软件总体框架及运行流程 | 第70-71页 |
·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71-74页 |
·飞行器状态设置 | 第71-72页 |
·飞行器外形参数化建模 | 第72-73页 |
·飞行器面元生成 | 第73-74页 |
·飞行器性能指标计算模块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总结及展望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76-77页 |
1.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
2.获奖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