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前言 | 第15-22页 |
| 1 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明标准 | 第22-62页 |
| ·处于神示证据制度与法定证据制度之间阶段的“刑事证明标准” | 第22页 |
| ·法定证据制度下的形式化证明标准 | 第22-33页 |
| ·形式化证明标准的产生 | 第22-27页 |
| ·形式化证明标准的特点 | 第27-32页 |
| ·形式化证明标准的消亡 | 第32-33页 |
| ·自由心证制度下“内心确信”标准的产生和确立情况 | 第33-39页 |
| ·“内心确信”标准的产生和确立 | 第33-36页 |
| ·“内心确信”标准产生和确立的原因探析 | 第36-39页 |
| ·自由心证制度下“内心确信”标准在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发展 | 第39-56页 |
| ·自由心证制度下“内心确信”标准的实践考察 | 第56-62页 |
| ·“内心确信”标准实践把握的突出特点 | 第56-59页 |
| ·“内心确信”标准实践把握长期面临的难题 | 第59-62页 |
| 2 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明标准 | 第62-95页 |
| ·知情陪审团时期的“刑事证明标准” | 第62-63页 |
|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产生和确立情况 | 第63-70页 |
|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产生之前的证明标准 | 第63-65页 |
|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产生和确立 | 第65-66页 |
|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产生和确立的原因探析 | 第66-70页 |
|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基本内涵及发展变化 | 第70-80页 |
|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实践考察 | 第80-95页 |
|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实践把握的明显特点 | 第81-89页 |
|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 第89-95页 |
| 3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历史与现状 | 第95-119页 |
|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立法沿革 | 第95-100页 |
| ·我国古代的刑事证明标准 | 第95-97页 |
| ·清末改制至国民党政府之前的刑事证明标准 | 第97-99页 |
|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刑事证明标准 | 第99-100页 |
| ·我国现行刑事证明标准的法律表述及产生原因 | 第100-107页 |
| ·现行刑事证明标准法律表述的规定 | 第100-101页 |
| ·现行刑事证明标准法律表述产生的原因探析 | 第101-104页 |
| ·没有采用前苏联“内心确信”标准的原因探析 | 第104-107页 |
| ·我国现行刑事证明标准法律表述的特点及缺陷 | 第107-111页 |
| ·现行刑事证明标准法律表述的特点 | 第107-108页 |
| ·现行刑事证明标准法律表述的缺陷 | 第108-111页 |
| ·我国现行刑事证明标准的实践把握考察 | 第111-119页 |
| 4 我国普通刑事案件证明标准法律表述的重构及实践把握 | 第119-190页 |
| ·普通刑事案件证明标准法律表述的重构:确定无疑 | 第119-127页 |
| ·如何在各犯罪构成要件的判断中把握“确定无疑” | 第127-167页 |
| ·如何在对犯罪客观方面的判断中把握“确定无疑” | 第129-154页 |
| ·如何在对犯罪主体的判断中把握“确定无疑” | 第154-161页 |
| ·如何在对犯罪主观方面的判断中把握“确定无疑” | 第161-167页 |
| ·如何在整体状态上把握“确定无疑” | 第167-190页 |
| ·如何在整体上反面把握“确定无疑” | 第167-182页 |
| ·如何在整体上正面把握“确定无疑” | 第182-190页 |
| 5 我国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法律表述的重构及实践把握 | 第190-240页 |
| ·现行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法律表述上存在的问题 | 第190-192页 |
| ·现行死刑案件证明标准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204页 |
|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重构:确定无疑,全面排除其它可能性 | 第204-209页 |
| ·概念和内涵 | 第204-205页 |
| ·死刑案件需要更高证明标准的原因 | 第205-209页 |
| ·“确定无疑,全面排除其它可能性”标准在实践中的具体把握 | 第209-233页 |
| ·“确定无疑,全面排除其它可能性”标准在疑案中的整体把握 | 第233-2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0-250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250-252页 |
| 后记 | 第252-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