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9-18页 |
| ·李家峡水电站拱坝坝肩稳定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预应力锚固技术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大坝监控模型及监控指标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 ·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大吨位预锚等处理措施对拱坝坝肩稳定的作用分析 | 第19-44页 |
| ·理论分析基础 | 第19-22页 |
| ·稳定分析判据 | 第19-20页 |
| ·预应力锚索机理分析 | 第20-22页 |
| ·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及成果分析 | 第22-43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2-27页 |
| ·各工况计算结果分析 | 第27-35页 |
| ·电站深层基础处理效果分析 | 第35-38页 |
| ·施加大吨位锚索处理效果分析 | 第38-41页 |
| ·校核洪水位电站安全预测分析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李家峡拱坝与基础的监测资料分析 | 第44-57页 |
| ·大坝安全监测概况 | 第44-47页 |
| ·环境量监测 | 第44-45页 |
| ·坝体垂线监测 | 第45-47页 |
| ·坝体变形分析 | 第47-55页 |
| ·拱冠基础垂线测值分析 | 第48-49页 |
| ·拱冠坝段垂线资料分析 | 第49-51页 |
| ·左、右1/4 拱垂线资料分析 | 第51-53页 |
| ·坝体温度对变位的影响分析 | 第53页 |
| ·垂线测值的可靠性分析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李家峡拱坝及坝基参数反演及分析 | 第57-67页 |
| ·荷载条件的确定 | 第57-58页 |
| ·拱坝及坝基参数反演计算 | 第58-65页 |
| ·工况组合 | 第58-59页 |
| ·参数反演计算 | 第59页 |
| ·神经网络学习 | 第59-64页 |
| ·参数反演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各类安全监控模型计算成果与分析 | 第67-131页 |
| ·坝体变位分析统计模型 | 第67-76页 |
| ·统计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 ·基于大气温度的统计模型(Ⅰ) | 第69-71页 |
| ·基于坝体实测温度的统计模型(Ⅱ) | 第71-76页 |
| ·坝体变位分析混合模型 | 第76-87页 |
| ·屈服条件的选取 | 第78-79页 |
| ·渗流对坝体变位的影响 | 第79-81页 |
| ·水压分量 | 第81-82页 |
| ·温度分量 | 第82-83页 |
| ·时效分量 | 第83-87页 |
| ·坝体变位的原型监控神经网络模型 | 第87-95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监控模型 | 第95-107页 |
| ·遗传算法建立大坝变形监控模型的步骤 | 第96-98页 |
| ·遗传算法设计 | 第98-103页 |
| ·建立遗传算法监控模型 | 第103-107页 |
| ·基于小波分析的大坝变形监测模型 | 第107-128页 |
| ·小波分析原理 | 第107-109页 |
| ·大坝变形小波监控模型 | 第109-127页 |
| ·本节小结 | 第127-1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8-131页 |
| 第六章 变形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 | 第131-159页 |
| ·拱坝的变形过程及转异特征 | 第131-132页 |
| ·拟定监控指标的准则 | 第132-133页 |
| ·变形一级监控指标δ_1 | 第132-133页 |
| ·变形二级监控指标δ_2 | 第133页 |
| ·变形三级监控指标δ_3 | 第133页 |
| ·拟定监控指标的方法 | 第133-135页 |
| ·数理统计方法 | 第134-135页 |
| ·结构计算分析方法 | 第135页 |
| ·变形一级监控指标的拟定 | 第135-141页 |
| ·计算工况 | 第135-137页 |
| ·变形一级监控指标 | 第137-141页 |
| ·变形二级监控指标的拟定 | 第141-146页 |
| ·计算工况 | 第141-142页 |
| ·变形二级监控指标 | 第142-146页 |
| ·变形三级监控指标的拟定 | 第146-154页 |
| ·计算工况 | 第146-150页 |
| ·变形三级监控指标 | 第150-154页 |
| ·“李家峡安全监控模型和监控指标计算”可视化软件 | 第154-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5-15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1页 |
| 1.结论 | 第159-160页 |
| 2.展望 | 第160-1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1-171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71-172页 |
| 致谢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