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中国体育实践的理论诉求 | 第10-11页 |
·丰富与创新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的需求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体育全球化及其不对等性的研究 | 第11-14页 |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影响的研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和结论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主要见解和假设 | 第15-1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体育全球化 | 第16页 |
·“后奥运时代” | 第16-17页 |
·体育体制 | 第17-18页 |
2 体育全球化概述 | 第18-25页 |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 | 第18-19页 |
·全球化的兴起 | 第18页 |
·体育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8-19页 |
·体育全球化的兴起 | 第19-21页 |
·体育语言具有“通约性”是体育全球化的前提 | 第19页 |
·西方体育本身的特质使得体育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 | 第19-20页 |
·强大的西方文明是体育全球化的载体 | 第20-21页 |
·体育全球化的过程 | 第21-23页 |
·现代竞技体育的全球化 | 第21-22页 |
·大众体育的全球化 | 第22-23页 |
·体育产业的全球化 | 第23页 |
·体育全球化的内容 | 第23-25页 |
·体育比赛的全球化 | 第24页 |
·体育组织的全球化 | 第24页 |
·体育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的全球化 | 第24页 |
·体育文化主题的全球化 | 第24-25页 |
3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性概述 | 第25-32页 |
·不对等性是体育全球化的显著特征 | 第25-26页 |
·全球化本身具有不对等性 | 第25-26页 |
·体育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化 | 第26页 |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性的形成原因 | 第26-27页 |
·国家的综合国力、体育实力的差异是体育全球化不对等的根本原因 | 第26-27页 |
·国际体育运动中的欧美中心主义是体育全球化不对等的重要原因 | 第27页 |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性的主要表现 | 第27-29页 |
·体育文化流向的不对等 | 第28页 |
·体育经济流向的不对等 | 第28-29页 |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性的主要危害 | 第29-32页 |
·体育全球化的不对等强化了西方体育的霸权地位 | 第29-30页 |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冲击体育价值观念、影响体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 第30页 |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影响发展中国家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 第30-32页 |
4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影响下的中国体育 | 第32-39页 |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对我国体育事业的不利影响 | 第32-35页 |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影响国人的体育价值观念 | 第32-33页 |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影响我国体育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 第33-34页 |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影响我国体育事业各子系统的健康发展 | 第34-35页 |
·体育全球化不对等性影响下我国体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 第35-39页 |
·各类体育的不平衡发展 | 第35-36页 |
·各类体育相互割裂 | 第36-39页 |
5 北京奥运会将成为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分水岭 | 第39-46页 |
·奥运会引领现代体育未来发展趋势 | 第39-41页 |
·奥运会将体育和文化融为一体,以人为本促进体育与人的自我完善 | 第39-40页 |
·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体育价值观的契合 | 第40-41页 |
·前奥运举办国利用奥运会发展本国体育的经验 | 第41-43页 |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体育发展的启示 | 第41页 |
·汉城奥运会后韩国体育发展的启示 | 第41-42页 |
·悉尼奥运会后澳大利亚体育发展的启示 | 第42-43页 |
·北京奥运会将成为中国体育改革的分水岭 | 第43-46页 |
·北京奥运会将改变中国民众的体育观念、提高民众的体育意识 | 第43-44页 |
·北京奥运会将为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创新动力 | 第44-45页 |
·北京奥运会将为中国体育发展格局变化奠定基础 | 第45-46页 |
6 北京奥运后我国体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46-62页 |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发展趋势分析 | 第46-49页 |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整体发展趋势概述 | 第46-48页 |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走向的重大转变 | 第48-49页 |
·中国体育改革的阻力分析 | 第49-51页 |
·来自旧的、不合理的体育价值观念的阻力 | 第49-50页 |
·来自既得利益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阻力 | 第50页 |
·理论认识的分歧 | 第50-51页 |
·体育发展惯性带来的阻力 | 第51页 |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51-56页 |
·调整利益关系 | 第52-53页 |
·转变政府职能 | 第53-55页 |
·创新体育产权制度 | 第55-56页 |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56-62页 |
·渐进性的体育体制改革 | 第57-58页 |
·激进性的体育体制改革 | 第58-59页 |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59-62页 |
7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一: 奥运会举办地点的分布 | 第66-67页 |
附录二: 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 | 第67-68页 |
附录三: 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 | 第68-74页 |
附录四: 清华跳水队的抗争与困局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