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 第1-7页 |
内容提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欧阳修经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3-23页 |
(一)自小读经,经学仕宦 | 第13-15页 |
(二)厌众说乱经,大胆怀疑 | 第15-18页 |
(三)著书成说,推动宋学发展 | 第18-23页 |
第二章 欧阳修的《易》学思想 | 第23-56页 |
第一节 欧阳修疑古的《易》学思想 | 第23-35页 |
一、批"十翼","排《系辞》" | 第23-29页 |
(一)"十翼之说,不知起于何人" | 第23-24页 |
(二)《易》的来源 | 第24-27页 |
(三)《系辞》等非孔子所作的依据 | 第27-29页 |
二、"推天地之理,以明人事之始终" | 第29-32页 |
三、朴素的《易》学辩证法思想 | 第32-35页 |
第二节 欧阳修《易》学的解经方法 | 第35-37页 |
一、"考其文义","先求其意" | 第35页 |
二、独尊理性,质以人情 | 第35-36页 |
三、质诸圣人,阙疑存问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欧阳修与王弼《易》学的比较 | 第37-54页 |
第四节 欧阳修《易》学的影响与地位 | 第54-56页 |
第三章 欧阳修的《诗经》学思想 | 第56-98页 |
第一节 欧阳修《诗经》学发展背景 | 第56-59页 |
一、唐中后期《诗经》学的发展 | 第56-57页 |
二、欧阳修《诗经》学著作及《诗经》学思想的形成 | 第57-59页 |
(一)欧阳修的《诗本义》 | 第57-58页 |
(二)关于欧阳修《诗本义》的成书时间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欧阳修的《诗经》学思想 | 第59-65页 |
一、对《诗经》作者、内容及孔子删《诗》的认识 | 第59-60页 |
二、对于《诗序》作者的认识 | 第60-61页 |
三、对《诗经》的怀疑 | 第61-65页 |
(一)欧阳修对《鲁颂》的怀疑,兼论其前后《诗经》思想的不同 | 第61-64页 |
(二)对《生民》、《玄鸟》诗的怀疑 | 第64-65页 |
第三节 欧阳修"求诗本义"的解诗方法 | 第65-77页 |
一、诗"本义"、"末义"的区分 | 第67-69页 |
二、阙其所疑的解诗态度 | 第69-70页 |
三、求本义的方式 | 第70-77页 |
(一)以史证诗 | 第70-72页 |
(二)考以文意、诗意 | 第72-75页 |
(三)质以人情 | 第75-76页 |
(四)以理说诗 | 第76-77页 |
第四节 欧阳修对《序》、《传》、《笺》的批评 | 第77-85页 |
一、疑《序》、改《序》 | 第77-80页 |
二、对毛、郑的批评 | 第80-85页 |
(一)一义解、取舍义 | 第83页 |
(二)斥谶纬乱说 | 第83-84页 |
(三)关于《七月》 | 第84-85页 |
第五节 欧阳修对《诗经》时世的考订 | 第85-90页 |
一、对《二南》时世论的批评 | 第86-88页 |
二、对郑氏《诗谱》的修订 | 第88-90页 |
第六节 欧阳修《诗经》学中的几个问题 | 第90-98页 |
一、关于"诗解九篇"及欧阳修《诗经》学思想的前后差异 | 第90-94页 |
(一)关于《十月之交解》、《鲁颂解》、《商颂解》的问题 | 第90-91页 |
(二)《二南为正风解》、《周召分圣贤解》、《王国风解》、《定风雅颂解》与《关雎》及《时世论》等观点的差异 | 第91-93页 |
(三)《十五国次解》与《诗谱补亡后序》观点的差异 | 第93-94页 |
二、对《青蝇》篇的怀疑与解说 | 第94-96页 |
三、《诗经》语助词的问题 | 第96-98页 |
第四章 欧阳修的《春秋》学思想 | 第98-119页 |
第一节 唐中叶至宋初的《春秋》学背景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欧阳修对三传与经关系的认识 | 第100-106页 |
一、经传相异,舍传从经,不尽废传 | 第100-104页 |
二、批三传之失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欧阳修对《春秋》的认识 | 第106-115页 |
一、关于经、史关系 | 第106-109页 |
(一)《春秋》学中的"经"、"史"问题 | 第106-108页 |
(二)欧阳修在《春秋》"经"、"史"问题上的态度 | 第108-109页 |
二、《春秋》笔法与《春秋》之义 | 第109-111页 |
(一)《春秋》笔法 | 第109-110页 |
(二)《春秋》之义 | 第110-111页 |
三、立足于人事的《春秋》观 | 第111-112页 |
四、首开以"正统论"上系《春秋》 | 第112-115页 |
第四节 欧阳修《春秋》学对其史学的影响 | 第115-119页 |
一、以"春秋笔法"褒善贬恶 | 第115-116页 |
二、力求"简而有法" | 第116-117页 |
三、"不没其实,直书不隐" | 第117-118页 |
四、"书人不书天" | 第118-119页 |
第五章 欧阳修关于《书》、《礼》、《尔雅》及四书的思想 | 第119-133页 |
第一节 欧阳修对《尚书》、《尔雅》、《周礼》和《礼记》的认识 | 第119-126页 |
一、欧阳修的《尚书》学思想 | 第119-123页 |
(一)疑经 | 第120页 |
(二)辩《泰誓》 | 第120-121页 |
(三)《日本刀歌》中的《古文尚书》问题 | 第121-123页 |
二、欧阳修对《周礼》的认识和怀疑 | 第123-124页 |
三、欧阳修关于《礼记》、《仪礼》的思想 | 第124-125页 |
四、对于《尔雅》的怀疑 | 第125-126页 |
第二节 欧阳修关于四书的思想 | 第126-133页 |
一、欧阳修对《中庸》的认识 | 第126-130页 |
(一)反对性命之说 | 第126-127页 |
(二)对《中庸》的怀疑 | 第127-128页 |
(三)《夫子罕言利命仁论》的考辩 | 第128-130页 |
二、欧阳修对《论语》和《孟子》的认识 | 第130-133页 |
(一)对《论语》和《孟子》的重视 | 第130页 |
(二)对《论语》的怀疑 | 第130-132页 |
(三)对《孟子》的质疑 | 第132-133页 |
第六章 儒学复兴运动中的欧阳修 | 第133-143页 |
第一节 宋初经学的转型和欧阳修经学的特点 | 第133-138页 |
一、宋初的儒学复兴与经学转型 | 第133-135页 |
二、欧阳修经学思想的特点 | 第135-138页 |
第二节 儒学复兴运动中的欧阳修:道统、文统、正统的建立 | 第138-143页 |
结语 | 第143-144页 |
附录 | 第144-151页 |
一、征引文献目录 | 第144-148页 |
二、参考文献目录 | 第148-151页 |
后记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