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持久抗条锈品种的抗病特点及抗性品种斯汤佩利抗病基因的SSR标记初探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6-24页 |
| 1. 小麦抗条锈性遗传规律研究 | 第6-14页 |
| ·垂直抗病性的遗传 | 第9-11页 |
| ·水平抗病性的遗传 | 第11页 |
| ·持久抗病性和非持久抗病性的遗传 | 第11-14页 |
| 2. 小麦抗条锈病的控制 | 第14-22页 |
| ·利用化学防治方法控制条锈病的流行 | 第14-15页 |
| ·利用生物方法控制条锈病的流行 | 第15-22页 |
| 3. 抗条锈遗传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路线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不同小麦品种成株期病程发展动态及差异 | 第25-35页 |
| 1. 引言 | 第25页 |
| 2. 材料方法 | 第25-28页 |
| ·供试材料 | 第25-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 ·不同抗条锈品种2005 年的病程发展动态 | 第28-30页 |
| ·不同抗条锈品种在年度间的病情发展比较 | 第30-33页 |
| 4. 讨论 | 第33-35页 |
| ·2005 年的病情发展动态 | 第33-34页 |
| ·2003-2005 连续三年的病情发展动态 | 第34页 |
| ·抗病性与病程曲线下面积和最终严重度的关系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受条锈菌侵染后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比较 | 第35-42页 |
| 1. 引言 | 第35页 |
| 2. 材料方法 | 第35-36页 |
| ·材料与考种 | 第35-36页 |
| ·面粉制粉 | 第36页 |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 ·病程曲线下面积(AUDPC)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 | 第36-37页 |
| ·条锈病对小麦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 | 第37-39页 |
| ·条锈病对小麦籽粒出粉率的影响 | 第39页 |
| ·条锈病对面粉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4. 讨论 | 第40-42页 |
| ·产量 | 第40页 |
| ·穗粒数和有效小穗数率 | 第40页 |
| ·出粉率和蛋白质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对斯汤佩利抗病基因的SSR 标记 | 第42-53页 |
| 1. 引言 | 第42-43页 |
| 2. 材料方法 | 第43-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 ·抗条锈病鉴定及取样 | 第43页 |
| ·DNA 的提取 | 第43-44页 |
| ·抗病池和感病池的构建 | 第44页 |
| ·微卫星引物的选取 | 第44页 |
| ·PCR 反应体系和程序 | 第44-45页 |
| ·电泳和银染步骤 | 第45-46页 |
| ·电泳数据的处理和遗传距离的估算 | 第46-47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 ·斯汤佩利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47页 |
| ·SSR 引物的扩增情况 | 第47-49页 |
| ·SSR 引物的筛选 | 第49页 |
| ·引物WMC25 在F2 群体的扩增结果 | 第49-50页 |
| ·引物WMC25 与抗病基因的连锁分析 | 第50页 |
| 4. 讨论 | 第50-53页 |
| ·对条锈病抗感性的划分 | 第50页 |
| ·斯汤佩利的抗条锈基因数目 | 第50-51页 |
| ·关于BSA 法 | 第51页 |
| ·引物与抗病基因之间的关系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 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