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Ⅰ族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铜副族(IB族金属元素)论文--银Ag论文

银纳米微粒的制备和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S第6-12页
第一部分 绪论第12-33页
 1. 纳米银的制备第12-18页
   ·银纳米微粒的制备第12-16页
     ·物理法第12页
     ·化学法第12-15页
       ·溶胶—凝胶法第13页
       ·微乳液法第13-14页
       ·反相胶束微乳液法第14页
       ·电化学方法第14-15页
       ·化学氧化还原法第15页
       ·光化学合成法第15页
     ·微生物法第15-16页
       ·微生物的酶催化机理第15-16页
       ·非酶还原机理第16页
   ·银纳米线的制备第16-18页
     ·化学还原法第17页
     ·光化学合成法第17-18页
     ·电化学法第18页
 2. 纳米银的表征第18-22页
   ·化学组成的表征第18页
   ·晶态及颗粒度的表征第18-22页
     ·X 射线衍射法(XRD)第18-19页
     ·透射电镜(TEM)第19-20页
     ·UV-Vis 分光光度表征法第20-21页
     ·荧光发射光谱分析第21-22页
 3. 纳米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第22-25页
   ·传感器第22-23页
   ·银染色的免疫分析方法第23-25页
   ·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第25页
 4. 展望第25页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参考文献第26-33页
第二部分 十二烷基苯磺酸根修饰银纳米微粒的微波制备及其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第33-47页
 1 实验部分第33-34页
   ·主要仪器第33-34页
   ·主要试剂第34页
   ·实验方法第34页
 2 结果第34-43页
   ·透射电镜及激光散射粒径分布第34-35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35-36页
   ·共振散射光谱第36-38页
   ·荧光光谱第38-39页
   ·乙醇浓度对吸光度A、共振散射I、荧光F的影响第39-40页
   ·SDBS 浓度的影响第40页
   ·AgNO_3 浓度的影响第40-41页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41页
   ·试剂浓度对 Ag·DB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影响第41-43页
     ·pH 值的影响第41-42页
     ·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第42-43页
     ·银纳米微粒浓度的影响第43页
     ·银纳米微粒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第43页
 3 讨论第43-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第三部分 液相Ti_O2 纳米微粒和 Ag-TiO_2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光谱特性第47-55页
 1 实验部分第47-48页
   ·主要仪器第47页
   ·主要试剂第47页
   ·实验方法第47-48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8-53页
   ·荧光光谱第48-49页
   ·共振散射光谱第49-50页
   ·TiO_2 纳米微粒的制备条件选择第50-51页
     ·TBTi和水浓度的影响第50页
     ·微波功率和反应时间的影响第50-51页
     ·TiO_2纳米微粒浓度对荧光和共振散射的影响第51页
   ·Ag-TiO_2 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条件选择第51-53页
     ·光照时间的影响第51-52页
     ·柠檬酸三钠浓度的影响第52页
     ·硝酸银浓度的影响第52-53页
 3 结论第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四部分 银标记免疫共振散射法测定痕量纤维蛋白原第55-68页
 1 实验部分第56-58页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56页
   ·银胶体制备第56页
   ·免疫银探针的制备第56-58页
     ·待标羊抗人纤维蛋白原血清处理第56页
     ·银胶体标记pH 值的选择第56-57页
     ·羊抗人纤维蛋白原血清标记量的确定第57页
     ·银标记羊抗人纤维蛋白原血清第57-58页
   ·实验方法第58页
 2 结果与讨论第58-64页
   ·激光散射粒径分布第58-59页
   ·共振散射光谱第59-60页
   ·pH值及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第60-61页
   ·聚乙二醇及其浓度的选择第61-62页
   ·银标记羊抗人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影响第62页
   ·KCl 溶液浓度的选择第62-63页
   ·超声波反应时间的影响第63-64页
   ·共存物质的影响第64页
   ·线性关系第64页
 3 样品的测定第64-65页
 4 结论第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第五部分 银纳米微粒荧光猝灭法测定水中痕量 ClO_2第68-73页
 1 实验部分第68页
   ·仪器和试剂第68页
   ·实验方法第68页
 2 结果第68-71页
   ·荧光光谱第69页
   ·条件优化第69-70页
     ·pH值的影响第69页
     ·银纳米微粒浓度的影响第69-70页
     ·体系的稳定性第70页
   ·共存物质的影响第70页
   ·工作曲线第70-71页
   ·样品的测定第71页
 3 讨论第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总结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75页
 致 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APGIS的广州市主要陆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下一篇:山地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及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