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叶牡丹抗风湿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缩略语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红毛七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2-17页 |
·生物碱类化学成分 | 第12-13页 |
·三菇皂苷类化学成分 | 第13-17页 |
·药理学研究 | 第17-19页 |
·抗炎、镇痛作用 | 第17页 |
·抑菌作用 | 第17页 |
·对细胞膜通透性影响 | 第17页 |
·对细胞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17-18页 |
·对受损组织修复的影响 | 第18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8页 |
·其他作用 | 第18页 |
·毒副作用 | 第18-19页 |
·临床应用研究 | 第19-21页 |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 第19页 |
·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淤血腹痛、引产 | 第19页 |
·治疗胃腹疼痛、胃病 | 第19页 |
·治疗软组织损伤 | 第19页 |
·治疗痛风 | 第19页 |
·其他应用 | 第19-21页 |
第2章 类叶牡丹药理作用的研究 | 第21-27页 |
·类叶牡丹供试品的的抗炎作用 | 第21-24页 |
·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第2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对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 第22-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类叶牡丹供试品的镇痛作用 | 第24-26页 |
·类叶牡丹供试品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 第24-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类叶牡丹供试品对小鼠热板镇痛实验的影响 | 第25-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类叶牡丹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7-112页 |
·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 | 第27-29页 |
·己知化合物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29-77页 |
·三菇皂苷类化合物 | 第29-72页 |
·化合物8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29-34页 |
·化合物11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34-35页 |
·化合物14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35页 |
·化合物15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35-36页 |
·化合物19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36-38页 |
·化合物24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38-40页 |
·化合物25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40-44页 |
·化合物30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44-46页 |
·化合物33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46-50页 |
·化合物10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50-51页 |
·化合物17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51-55页 |
·化合物6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55-56页 |
·化合物22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56-61页 |
·化合物23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61-63页 |
·化合物7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63-65页 |
·化合物26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65-70页 |
·化合物31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70-72页 |
·甾醇及其苷类化合物 | 第72-74页 |
·化合物1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72页 |
·化合物2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72-74页 |
·化合物3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74页 |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74-75页 |
·化合物4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74-75页 |
·化合物21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75页 |
·环烯醚菇类化合物 | 第75-77页 |
·化合物5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75-77页 |
·新化合物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77-105页 |
·新三菇皂苷类化合物 | 第77-100页 |
·类叶牡丹苷 A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77-81页 |
·类叶牡丹苷 B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81-83页 |
·类叶牡丹普 C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83-88页 |
·类叶牡丹苷 D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88-90页 |
·类叶牡丹苷 E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90-93页 |
·类叶牡丹普 F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93-97页 |
·类叶牡丹苷 G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97-100页 |
·新倍半菇类化合物 | 第100-103页 |
·类叶牡丹素 A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100-103页 |
·新芳香族化合物 | 第103-105页 |
·类叶牡丹素 B化学结构的确定 | 第103-105页 |
·实验部分 | 第105-112页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05页 |
·实验仪器 | 第105页 |
·实验用材料 | 第105页 |
·实验用植物 | 第105页 |
·提取 | 第105-106页 |
·分离 | 第106页 |
·结构鉴定数据 | 第106-110页 |
·碱水解 | 第110-111页 |
·酸水解 | 第111-112页 |
·薄层酸水解 | 第111页 |
·完全酸水解 | 第111-112页 |
第4章 类叶牡丹有效部位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112-119页 |
·实验部分 | 第112-118页 |
·仪器、药品和材料 | 第112页 |
·色谱及检测条件 | 第112-114页 |
·色谱条件 | 第112-113页 |
·ELSD条件的选择 | 第113-114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114-116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14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114-115页 |
·线性试验 | 第115-116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116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116-117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117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117-118页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原创性声明 | 第127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