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山—蒲江地区新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5页 |
·新构造概念与选题依据 | 第8-10页 |
·前人研究程度 | 第10-11页 |
·基础地质研究 | 第10页 |
·区域活动构造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第四纪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工作安排及完成情况 | 第13页 |
·时间安排与论文工作计划 | 第13-15页 |
第2章 区域背景 | 第15-39页 |
·自然地理背景 | 第15-17页 |
·交通概况 | 第15-16页 |
·区域气候及水系特征 | 第16-17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39页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7-18页 |
·地层及沉积演化 | 第18-23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3-39页 |
第3章 新构造活动的地貌表现 | 第39-47页 |
·河流阶地 | 第39-42页 |
·草坝-万古阶地发育特征 | 第39-40页 |
·洪雅阳平阶地发育特征 | 第40-42页 |
·夷平面 | 第42-43页 |
·夷平面特点 | 第42页 |
·夷平面的形成 | 第42-43页 |
·水系变迁 | 第43-45页 |
·河流袭夺及深切河曲 | 第45-47页 |
第4章 活动断层 | 第47-59页 |
·活动断裂发育特征 | 第47-52页 |
·活动断裂的遥感信息特征 | 第52-55页 |
·断层活动地质表现 | 第55-56页 |
·名山-蒲江地区的地震活动 | 第56-57页 |
·断层诱发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研究 | 第57-5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