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4页
  一、论文的选题背景第11-12页
  二、论文的研究目的第12页
  三、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2-14页
 第二节 大学生村官的概念及文献综述第14-17页
  一、萌芽阶段:1995 年——2001 年第15页
  二、发展阶段:2002 年——2006 年第15-16页
  三、普及阶段:2007 年——至今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第17-18页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7页
  二、论文的基本内容第17-18页
 第四节 论文的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18-21页
  一、论文的技术路线第18-19页
  二、论文的创新点第19-21页
第二章 大学生 “村官” 工程的历史背景第21-29页
 第一节 “五四” 运动时期第21页
 第二节 土地革命时期第21-22页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第22-23页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第23-25页
 第五节 20 世纪末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到大学生村官第25-29页
  一、青年志愿者行动第25-26页
  二、大学生 “村官” 项目第26-29页
第三章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29-35页
 第一节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第29-30页
 第二节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第30-35页
  一、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第30-31页
  二、党的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制度尚未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第31-32页
  三、社会发育程度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第32-33页
  四、影响边境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国际性因素错综复杂第33-35页
第四章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 “村官” 的现状第35-45页
 第一节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 “村官” 的基本情况第35-37页
 第二节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 “村官” 已实现的积极作用第37-38页
  一、改善了我省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第37页
  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省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第37-38页
  三、有利地宣传了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第38页
 第三节 大学生 “村官” 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第38-45页
  一、身份尴尬第38-39页
  二、不适应农村环境第39-41页
  三、具体工作开展不顺第41-42页
  四、主要政策缺陷第42-45页
第五章 关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 “ 村官” 工作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第45-66页
 第一节 设计科学的大学生 “村官” 选拔机制第45-48页
  一、确定选拔模式第45-46页
  二、明晰角色定位第46-47页
  三、客观公正选拔第47-48页
 第二节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 “村官” 参与机制第48-53页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 “村官” 安心任职第48-51页
  二、强化素质培养,为大学生 “村官” 发挥聪明才智打牢基础第51-53页
  三、加强宣传报道,树立典型榜样第53页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 “村官” 发展机制第53-62页
  一、加强党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领导第53-54页
  二、加强科学管理,发挥大学生 “村官” 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第54-58页
  三、加强服务工作,为大学生 “村官” 干事创业提供条件第58-59页
  四、加强对大学生 “村官” 的考核、检查第59-62页
 第四节 探索顺畅的大学生 “村官” 流动机制第62-66页
  一、鼓励留村任职工作第62页
  二、择优招录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第62-63页
  三、扶持自主创业发展第63-64页
  四、引导另行择业第64页
  五、支持继续学习深造第64-66页
总结与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第71-77页
致谢第77-78页
本人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防投入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研析
下一篇: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以新平县彝族傣族自治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