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关于失地农民权益的调查与分析 | 第11-12页 |
·失地农民权益流失的原因分析 | 第12页 |
·关于土地转征用增值收益分配与失地农民补偿研究 | 第12-13页 |
·关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案 | 第14-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结构框架 | 第15-16页 |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可能的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失地农民权益体系演进:理论分析 | 第18-30页 |
·权益体系构成 | 第18-22页 |
·土地所有权 | 第19-20页 |
·土地使用权 | 第20-21页 |
·土地发展权 | 第21-22页 |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权益体系的构建:目前的争论 | 第23-25页 |
·失地农民权益体系演变 | 第25-28页 |
·农民权益体系演变的阶段性 | 第25-27页 |
·权益体系的流转过程 | 第27-28页 |
·制度反思与价值判断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 第30-42页 |
·南京城市发展总体情况 | 第30页 |
·南京城市用地扩张的特征分析 | 第30-32页 |
·区位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用途特征分析 | 第31页 |
·主体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南京市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政策调查与分析:以征地拆迁补偿制度为例 | 第32-34页 |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制度建设总体情况 | 第32页 |
·征地拆迁制度变迁 | 第32-33页 |
·征地拆迁补偿政策 | 第33-34页 |
·南京市征地拆迁实际情况分析 | 第34-37页 |
·征地拆迁存在问题 | 第37页 |
·失地农民特征分析 | 第37-42页 |
·收入支出指标分析 | 第37-39页 |
·就业结构指标分析 | 第39-40页 |
·社会安全感指标分析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失地农民补偿思路与方法 | 第42-47页 |
·外部经济性:失地农民权益补偿理论基础 | 第42页 |
·土地增值补偿:失地农民权益补偿思路 | 第42-43页 |
·地价评估法:失地农民权益的补偿方法 | 第43-47页 |
·基准地价评估 | 第43-45页 |
·市场比较法评估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体系构建 | 第47-57页 |
·总体目标 | 第47-48页 |
·近期目标 | 第47页 |
·远期目标 | 第47-48页 |
·总体思路 | 第48-49页 |
·从社会稳定角度对待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问题 | 第48页 |
·确立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 | 第48-49页 |
·建立农民自治的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 | 第49页 |
·建立合理的工业反哺机制 | 第49页 |
·基本措施 | 第49-53页 |
·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 第49-51页 |
·建立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 第51-52页 |
·深化失地农民再就业工程 | 第52-53页 |
·配套政策 | 第53-57页 |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 第53-54页 |
·改革土地征转用制度,保护农民权益 | 第54-55页 |
·创新农村集体用地管理制度,保护集体土地发展权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7-5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