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41页 |
第一节 松苗猝倒病 | 第10-12页 |
·分布与危害 | 第10页 |
·症状 | 第10页 |
·病原 | 第10-12页 |
·发生规律 | 第12页 |
·防治措施 | 第12页 |
第二节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 第12-20页 |
·概论 | 第12-13页 |
·生防细菌的种类 | 第13-15页 |
·根际主要生物防治细菌 | 第15-17页 |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igula) | 第15页 |
·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Yabunchi et al.) | 第15-16页 |
·芽孢杆菌(Bacillus Cohn) | 第16-17页 |
·生防菌的应用 | 第17-20页 |
第三节 假单胞菌生物防治机理 | 第20-31页 |
·噬铁素(siderophores) | 第22-23页 |
·抗生素(antibiotics) | 第23-29页 |
·吩嗪羧酸(phenazine-1-carboxylate acid,PCA) | 第23-24页 |
·二乙酰间苯三酚(2,4-diacetylphloroglucinol,DAPG) | 第24-27页 |
·吡咯菌素(Pyrrolnitrin,Prn) | 第27-29页 |
·氰化氢(HCN) | 第29页 |
·竞争 | 第29页 |
·根际定殖 | 第29-31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1-3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第二章 松苗根际微生物分布及数量变化规律研究 | 第41-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材料 | 第42页 |
·土样 | 第42页 |
·培养基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4页 |
·采样时间 | 第42-43页 |
·采样方式 | 第43页 |
·根系微生物分析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分析 | 第45-47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松苗猝倒病主要病原真菌及致病性研究 | 第51-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8页 |
·材料 | 第52-53页 |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52-53页 |
·仪器 | 第53页 |
·方法 | 第53-57页 |
·病原真菌分离 | 第53页 |
·病原真菌致病性测定 | 第53-54页 |
·病原真菌鉴定 | 第54-57页 |
·形态学观察与鉴定 | 第54页 |
·镰刀菌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54-57页 |
·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 | 第57-58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8页 |
·菌丝对碳、氮源的利用 | 第58页 |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72页 |
·病原真菌初步鉴定 | 第58-59页 |
·病原真菌致病性测定 | 第59-61页 |
·三个主要病原真菌菌株的鉴定 | 第61-67页 |
·BY31真菌菌株的鉴定 | 第61-62页 |
·BY11真菌菌株的鉴定 | 第62-63页 |
·BY36真菌菌株的鉴定 | 第63-67页 |
·三种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 第67-72页 |
·病原菌对氮源的利用 | 第67-68页 |
·病原菌对碳源的利用 | 第68-70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70-71页 |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71-72页 |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7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第四章 生防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76-9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7-80页 |
·材料 | 第77-78页 |
·细菌材料来源 | 第77页 |
·供试病原真菌与细菌 | 第77页 |
·试剂与培养基 | 第77-78页 |
·引物、酶及抗生素 | 第78页 |
·仪器 | 第78页 |
·方法 | 第78-80页 |
·松苗根际细菌的分离 | 第78页 |
·生防菌株的室内筛选 | 第78-79页 |
·拮抗细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79-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8页 |
·根际细菌 | 第80页 |
·生防菌株的室内筛选 | 第80-81页 |
·拮抗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81-8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第五章 生防菌在松苗根际的定殖研究 | 第92-10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9页 |
·材料 | 第93-95页 |
·土壤与树种 | 第93-94页 |
·培养基 | 第94页 |
·供试菌株 | 第94-95页 |
·仪器 | 第95页 |
·方法 | 第95-99页 |
·细菌拮抗性测定 | 第95-96页 |
·细菌定殖与抑病试验 | 第96-99页 |
·土壤和种苗 | 第96页 |
·生防菌准备 | 第96页 |
·接种处理 | 第96-97页 |
·生防菌平皿检测 | 第97页 |
·定殖检测 | 第97-98页 |
·抑病效果 | 第98-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4页 |
·抑菌测定结果 | 第99-101页 |
·生防菌根际定殖结果 | 第101-104页 |
·不同根段上的分布 | 第101页 |
·室外定殖结果 | 第101-102页 |
·生防菌的根部定殖动态 | 第102-103页 |
·抑病效果 | 第103-10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109-113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09-112页 |
2. 创新点 | 第112页 |
3.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12-113页 |
附录一 | 第113-114页 |
缩略语表 | 第113-114页 |
附录二 | 第114-124页 |
各种培养基的组成 | 第114-116页 |
(1) 查彼(Czapek)培养基 | 第114页 |
(2) Luria-bertani(LB)培养基 | 第114页 |
(3) 金(King)氏(KMB)培养基 | 第114页 |
(4)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 | 第114页 |
(5) 马铃薯胡萝卜琼脂(PCA)培养基 | 第114-115页 |
(6) 改进型PDA(1/2 PDA~+)培养基 | 第115页 |
(7) 马铃薯琼脂(PA)培养基 | 第115页 |
(8) 米饭培养基 | 第115-116页 |
图版 | 第116-124页 |
详细摘要 | 第124-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