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12页 |
·本论文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100G以太网与SUPA技术概述 | 第14-22页 |
·基于IEEE802.3BA下的100G以太网简介 | 第14-20页 |
·RS调和子层(Reconciliation Sublayer) | 第15页 |
·CGMH介质无关接口(100Gbit/s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 | 第15页 |
·PCS物理编码子层(Physical Coding Sublayer) | 第15页 |
·PMA物理介质接入子层(Physical Medium Attachment) | 第15-16页 |
·PMD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hysical Medium Dependent) | 第16页 |
·MLD多通道分发机制(Multi-Lane Distribution) | 第16-20页 |
·SUPANET概述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EPF子层融合技术研究 | 第22-33页 |
·100G以太网与SUPANET的比较 | 第22-23页 |
·100G以太网与SUPANET的相同点 | 第22-23页 |
·100G以太网与SUPANET的不同点 | 第23页 |
·融合概念的提出 | 第23-24页 |
·融合方案 | 第24-32页 |
·数据帧区分机制 | 第25-27页 |
·EPF子层层次结构设计 | 第27-28页 |
·MAC帧的传输方案引出 | 第28-31页 |
·映射表结构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MAC帧传输方案的详细设计 | 第33-43页 |
·虚拟MAC地址技术 | 第33页 |
·方案一的详细设计 | 第33-38页 |
·连接的建立 | 第34-35页 |
·数据传输过程 | 第35页 |
·连接的释放 | 第35页 |
·信令消息 | 第35-38页 |
·方案二的详细设计 | 第38-41页 |
·连接建立 | 第38-40页 |
·数据传输过程 | 第40-41页 |
·融合网络分析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仿真与分析 | 第43-63页 |
·实验Ⅰ—融合方案仿真 | 第43-51页 |
·网络拓扑结构建模 | 第43页 |
·节点及其进程模型 | 第43-45页 |
·融合过程 | 第45-51页 |
·实验Ⅱ—粗粒度服务质量保障仿真 | 第51-56页 |
·网络拓扑结构建模 | 第51-52页 |
·节点模型 | 第52-56页 |
·仿真设置及实验结果 | 第56-62页 |
·实验环境设置 | 第56-57页 |
·仿真实验结果 | 第57-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