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2页 |
·编组站运营系统 | 第16-19页 |
·编组站运营系统概述 | 第16-17页 |
·编组站运营技术作业包含内容及种类 | 第17-19页 |
·系统仿真概述 | 第19-26页 |
·仿真概述 | 第19-23页 |
·复杂系统仿真 | 第23-25页 |
·复杂系统特性及仿真建模相关方法 | 第25-26页 |
·编组站运营系统动态仿真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27-32页 |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27-29页 |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29-31页 |
·既有研究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编组站运营仿真理论及方法 | 第32-55页 |
·编组站运营系统动态仿真研究结构 | 第32-33页 |
·仿真研究结构框架 | 第32页 |
·仿真模块划分 | 第32-33页 |
·各模块关系 | 第33页 |
·核心仿真模块分析 | 第33-37页 |
·确定型仿真模型 | 第34页 |
·随机型仿真模型 | 第34-35页 |
·前向环馈仿真模型 | 第35-37页 |
·仿真应用模块分析 | 第37-40页 |
·分层仿真概念 | 第37-38页 |
·编组站运营系统应用层仿真层次划分 | 第38-39页 |
·各仿真层次协调 | 第39-40页 |
·基于Agent的仿真建模 | 第40-43页 |
·Agent概念及技术特点 | 第40-41页 |
·编组站运营系统仿真Agent模型分类、结构及特点 | 第41-43页 |
·各仿真模块、层次间的协同 | 第43-47页 |
·数据同步 | 第44-46页 |
·仿真计算协同 | 第46页 |
·时钟同步 | 第46-47页 |
·各类通用数据及其编码分析 | 第47-54页 |
·属性数据结构及编码 | 第47-52页 |
·状态数据结构及编码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前向环馈仿真模块 | 第55-100页 |
·前向环馈仿真基础理论 | 第55-66页 |
·概念及定义 | 第55页 |
·计算步骤 | 第55-57页 |
·作业链 | 第57-62页 |
·编组站运营系统作业链分类及结构特点 | 第62-63页 |
·基于神经网络的作业链网络 | 第63-66页 |
·前向环馈仿真算法 | 第66-77页 |
·基础算法概述 | 第66-69页 |
·基准计算过程 | 第69-72页 |
·虚拟仿真推进 | 第72-74页 |
·前向时段匹配 | 第74-76页 |
·调整量计算 | 第76-77页 |
·前向环馈仿真模块仿真实现 | 第77-99页 |
·基础数据结构 | 第77-80页 |
·作业链及其神经网络构建 | 第80-85页 |
·前向环馈仿真模块运行过程 | 第85-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四章 线路层仿真研究 | 第100-122页 |
·编组站线路分类及构成 | 第100-102页 |
·到发场线路 | 第100-101页 |
·驼峰线路 | 第101页 |
·编组场线路 | 第101页 |
·其他相关线路 | 第101-102页 |
·各类线路简化抽象 | 第102页 |
·线路数据结构 | 第102-110页 |
·到达场股道基础数据 | 第102-104页 |
·到达场咽喉基础数据 | 第104-107页 |
·驼峰及推送线基础数据 | 第107-108页 |
·编组站衔接线路及衔接方向 | 第108-110页 |
·线路类实体仿真建模 | 第110-119页 |
·线路类实体元模型 | 第110-111页 |
·一般线路类实体模型 | 第111-112页 |
·咽喉区模型 | 第112-117页 |
·溜放区模型 | 第117-119页 |
·线路层与其他仿真层次协同作用 | 第119-121页 |
·与前向环馈仿真模块协同 | 第119-120页 |
·与调机、作业对象协同 | 第120-121页 |
·与运营层协同 | 第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五章 作业设备层仿真研究 | 第122-152页 |
·作业设备分析 | 第122-125页 |
·编组站运营技术作业设备分类及组成 | 第122-123页 |
·数据结构分析 | 第123-125页 |
·调机仿真 | 第125-133页 |
·调机作业以及仿真内容分析 | 第125-126页 |
·基于Agent的调机仿真模型 | 第126-128页 |
·调机模型环境感知 | 第128-129页 |
·调机动作仿真研究 | 第129-131页 |
·调度命令处理 | 第131-132页 |
·数据接口 | 第132-133页 |
·调机仿真算法研究 | 第133-143页 |
·算法分析 | 第133-136页 |
·计算流程分析 | 第136-138页 |
·关键代码实现 | 第138-143页 |
·列检组仿真 | 第143-144页 |
·列检组仿真模型 | 第143页 |
·列检组作业计划生成 | 第143页 |
·列检时间仿真 | 第143-144页 |
·数据接口 | 第144页 |
·列检组仿真算法研究 | 第144-149页 |
·算法研究 | 第144-146页 |
·计算过程分析 | 第146-149页 |
·作业设备层与其它仿真层次协同 | 第149-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六章 作业对象层仿真研究 | 第152-180页 |
·概述 | 第152页 |
·作业对象逻辑关系及数据分析 | 第152页 |
·基于Agent的作业设备仿真模型 | 第152-155页 |
·模型构建 | 第152-154页 |
·模型分析 | 第154页 |
·相关仿真流程 | 第154-155页 |
·作业设备仿真关键算法 | 第155-166页 |
·到达列车及其编组构成 | 第155-160页 |
·车组溜放过程 | 第160-166页 |
·各类行为持续时间生成 | 第166页 |
·作业对象实体群计算分析 | 第166-178页 |
·到达列车算法分析 | 第166-169页 |
·到达列车计算流程 | 第169-172页 |
·车组计算分析 | 第172-176页 |
·车组计算流程 | 第176-178页 |
·其他作业对象状态计算 | 第178页 |
·与前向环馈仿真模块协同作用 | 第178-179页 |
·本章小结 | 第179-180页 |
第七章 运营计划层仿真研究 | 第180-200页 |
·运营计划仿真研究内容分析 | 第180-184页 |
·运营计划类别及内容分析 | 第180-183页 |
·阶段计划仿真概述 | 第183-184页 |
·编组站阶段计划仿真模型 | 第184-186页 |
·模型构建 | 第184-185页 |
·阶段计划的编制 | 第185-186页 |
·阶段计划生成算法 | 第186-196页 |
·计算目标 | 第186-187页 |
·计算思路 | 第187-188页 |
·作业链—阶段计划映射方法 | 第188-195页 |
·创建初步阶段计划 | 第195页 |
·修正初步阶段计划 | 第195-196页 |
·仿真流程分析 | 第196-198页 |
·运营层与前向环馈仿真模块协同作用 | 第198-19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9-200页 |
第八章 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200-230页 |
·仿真软件需求分析 | 第200-203页 |
·概述 | 第200页 |
·仿真软件功能要求 | 第200-202页 |
·运行环境 | 第202-203页 |
·仿真软件结构设计 | 第203-206页 |
·系统总体框架 | 第203-204页 |
·系统结构及模块划分 | 第204-205页 |
·人机交互模式 | 第205-206页 |
·仿真系统硬件构成 | 第206页 |
·仿真软件各模块详细设计 | 第206-226页 |
·基于Agent的基础类实现 | 第206-209页 |
·前向环馈仿真模块 | 第209-219页 |
·应用层仿真模块 | 第219-223页 |
·编组站基础信息制定维护模块 | 第223-225页 |
·数据操作接口模块 | 第225-226页 |
·仿真流程分析 | 第226-228页 |
·仿真计算示例 | 第228-2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29-230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230-233页 |
·论文主要工作与成果 | 第230-231页 |
·论文主要创新工作 | 第231页 |
·今后研究展望 | 第231-233页 |
致谢 | 第23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234-244页 |
附录 | 第244-24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46-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