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钢管混凝土概述 | 第9-10页 |
§1-2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3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1-12页 |
§1-4 我国抗震加固技术概述 | 第12-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 | 第15-23页 |
§2-1 抗震性能试验概述 | 第15页 |
§2-2 试件的基本情况 | 第15-18页 |
§2-3 加固方案及计算 | 第18-20页 |
§2-4 试验加载及测量方案 | 第20-23页 |
2-4-1 加载方案 | 第20-21页 |
2-4-2 测量方案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加固后框架内力及侧移计算 | 第23-35页 |
§3-1 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 | 第23-27页 |
3-1-1 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性能指标和轴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23-25页 |
3-1-2 方钢管混凝土纯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25-26页 |
3-1-3 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26-27页 |
§3-2 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截面抗弯刚度 | 第27-28页 |
§3-3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水平位移的计算 | 第28-35页 |
3-3-1 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侧刚度的计算 | 第28-31页 |
3-3-2 考虑二阶效应的框架水平位移计算 | 第31-34页 |
3-3-3 加固后框架的内力及侧移计算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5-50页 |
§4-1 试验过程概述 | 第35-36页 |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48页 |
4-2-1 框架滞回曲线 | 第36-38页 |
4-2-2 框架骨架曲线 | 第38-39页 |
4-2-3 框架恢复力模型 | 第39-41页 |
4-2-4 框架耗能能力 | 第41-42页 |
4-2-5 框架的延性及变形能力 | 第42-43页 |
4-2-6 框架的强度退化和刚度退化 | 第43-45页 |
4-2-7 节点相对转角 | 第45-46页 |
4-2-8 节点核心区钢材的强度 | 第46-47页 |
4-2-9 框架的破坏机制及破坏形态 | 第47-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0-54页 |
§5-1 试验总结 | 第50页 |
§5-2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加固设计的建议 | 第50-52页 |
5-2-1 抗震鉴定 | 第51页 |
5-2-2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柱的加固建议 | 第51-52页 |
5-2-3 梁柱连接节点加固建议 | 第52页 |
§5-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A 试验照片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