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基本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基本方法 | 第11页 |
·本文基本结构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基本结构 | 第11页 |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低保制度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8页 |
·乌鲁木齐市贫困问题 | 第12-15页 |
·乌鲁木齐市贫民贫困现状 | 第12-13页 |
·乌鲁木齐市城市贫困原因 | 第13-15页 |
·乌鲁木齐市建立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的意义 | 第15-18页 |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深化经济改革的需要 | 第15-16页 |
·消除贫困、保障基本人权的需要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我国其它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18-22页 |
·重庆市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18-20页 |
·重庆市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现状 | 第18-19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包头市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20-22页 |
·包头市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的现状 | 第20-21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第四章 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22-35页 |
·乌鲁木齐市概况 | 第22页 |
·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2-26页 |
·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低保制度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保障对象构成发生变化 | 第24-25页 |
·保障资金投入对比 | 第25-26页 |
·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的运行现状 | 第26-30页 |
·加强协作,确保保障资金落实到位 | 第26页 |
·做好重点保障工作,落实优惠配套措施 | 第26-28页 |
·重点优抚对象生活、医疗、住房等问题有了较大改善 | 第28页 |
·设立爱心慈善超市 | 第28-29页 |
·鼓励低保对象就业与回报社会相结合,推行公益劳动制度 | 第29页 |
·开展农村生活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工作 | 第29-3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低保工作基层管理力量薄弱,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 第30-31页 |
·低保基层工作手段简陋滞后,信息化程度偏低 | 第31页 |
·低保对象隐性收入核定难,第二层次需求难以满足 | 第31-32页 |
·保障范围未及城镇“新贫困人口” | 第32-33页 |
·实施优惠配套措施存在缺陷 | 第33页 |
·低保资金筹集机制单一,保障标准偏低且长年得不到调整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完善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 第35-45页 |
·提高政府理念更新能力 | 第35-36页 |
·提高思想认识,重视低保工作 | 第35-36页 |
·确立政府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责任与义务的理念 | 第36页 |
·更新群众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 | 第36页 |
·提高政府财政能力 | 第36-39页 |
·建立城市困难群体个人发展账户 | 第37-38页 |
·个人所得税成为我国低保制度的专项财源 | 第38页 |
·充分调动民间资金的积极性 | 第38-39页 |
·提高政府制度规范能力 | 第39-40页 |
·普及法律知识 | 第39页 |
·出台《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者家庭收入核算细则》 | 第39页 |
·探索、构建最低生活保障听证制度 | 第39-40页 |
·建立非政府的低保制度社会监督委员会 | 第40页 |
·提高政府指导和调控能力 | 第40-42页 |
·加大基础教育投入 | 第40-41页 |
·建立“低保”和再就业的联动机制 | 第41-42页 |
·注重整体规划,完善配套政策 | 第42页 |
·提高政府政策执行能力 | 第42-45页 |
·整合行政资源,实现低保工作系统化 | 第42页 |
·建立一家或多家独立的低保工作事业机构 | 第42-43页 |
·推行“等值”公益服务制度 | 第43-44页 |
·充分地发挥社会慈善机构、中介组织等的辅助救助功能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