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和ANN的时空相关单木生长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24页 |
·单木竞争生长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潜在生长量修正法 | 第10-11页 |
·回归估计法 | 第11-12页 |
·竞争指标研究的国内外综述 | 第12-16页 |
·完全不涉及距离 | 第12-13页 |
·间接涉及距离 | 第13-14页 |
·胸高断面积竞争指数 | 第13页 |
·树冠面积重叠竞争指数 | 第13-14页 |
·树冠表面积外露竞争指数 | 第14页 |
·视角竞争指数 | 第14页 |
·直接利用距离 | 第14-16页 |
·简单竞争指数 | 第14-15页 |
·镶嵌多边形竞争指数 | 第15-16页 |
·ANN在林业的应用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GIS在林业的应用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GIS的发展与现状 | 第17页 |
·GIS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 第17-20页 |
·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价 | 第17-18页 |
·森林经营与木材生产 | 第18-19页 |
·林火模拟、森林生态和森林野生生物栖息地评价 | 第19-20页 |
·森林景观经营管理 | 第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研究内容、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材料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基础数据的获取方法 | 第22页 |
·单木生长的空间相关分析方法 | 第22页 |
·单木生长竞争指标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单木生长模型及相关模型的拟合方法 | 第23-24页 |
2 林分株数密度与缺损木位置的恢复 | 第24-49页 |
·株数密度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株数密度变化规律的回归模型拟合 | 第25-28页 |
·幂函数拟合 | 第25页 |
·指数函数拟合 | 第25-28页 |
·指数函数(1)拟合 | 第25-27页 |
·指数函数(2)拟合 | 第27-28页 |
·株数密度变化规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 | 第28-41页 |
·模型建立 | 第28-29页 |
·模型训练 | 第29-37页 |
·训练样本预处理与定义 | 第29-31页 |
·训练样本导入GUI | 第31-32页 |
·神经网络设置与初始化 | 第32-34页 |
·神经网络训练 | 第34-35页 |
·训练结果导出GUI | 第35-37页 |
·模型性能分析 | 第37-41页 |
·仿真效果分析 | 第37页 |
·精度分析 | 第37-38页 |
·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与常规方法比较 | 第39-41页 |
·经营密度过程恢复 | 第41-42页 |
·缺损林木位置的恢复 | 第42-4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8-49页 |
3 缺损木大小的恢复及其生长过程的反演 | 第49-74页 |
·保留木带皮胸径与冠幅的恢复 | 第49-53页 |
·带皮胸径的恢复 | 第49-52页 |
·冠幅的恢复 | 第52-53页 |
·林木大小的恢复 | 第53-70页 |
·林分直径分布特征数的恢复 | 第53-54页 |
·径阶株数的恢复 | 第54-63页 |
·径阶缺损株数的确定 | 第63页 |
·缺损木大小的确定 | 第63-69页 |
·缺损木直径 | 第63-64页 |
·树高曲线预测模型 | 第64-69页 |
·缺损木树高 | 第69页 |
·缺损木材积 | 第69页 |
·缺损木大小与位置的匹配 | 第69-70页 |
·缺损木生长过程的恢复 | 第70-7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2-74页 |
4 单木生长的空间相关分析 | 第74-97页 |
·直观分析 | 第74-79页 |
·协方差函数分析 | 第79-88页 |
·协方差函数 | 第79-80页 |
·计算协方差函数的参数a | 第80-83页 |
·协方差函数分析 | 第83-88页 |
·相关函数分析 | 第88-95页 |
·相关函数估计 | 第88-92页 |
·相关距、独立距与显著相关距 | 第92-9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95-97页 |
5 单木生长竞争指标 | 第97-115页 |
·与距离无关的竞争指示 | 第97-99页 |
·与距离有关的竞争指示 | 第99-113页 |
·泰森多边形类竞争指标 | 第99-105页 |
·泰森多边形株数点密度TNP | 第99页 |
·泰森多边形断面积点密度TGP | 第99-103页 |
·泰森多边形材积点密度TVP | 第103-105页 |
·缓冲区类竞争指标 | 第105-113页 |
·缓冲区直径比(BDR) | 第105-107页 |
·缓冲区断面积比BBR | 第107-109页 |
·缓冲区距离直径比BDDR | 第109-111页 |
·缓冲区距离断面积比BDBR | 第111-11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13-115页 |
6 单木生长模型 | 第115-135页 |
·以冠幅面积为竞争指标的单木模型 | 第115-122页 |
·模型建立 | 第115-116页 |
·模型训练 | 第116-121页 |
·模型性能分析 | 第121-122页 |
·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单木模型 | 第122-126页 |
·模型建立 | 第122-123页 |
·模型训练 | 第123-125页 |
·模型检验 | 第125-126页 |
·基于缓冲区的单木模型 | 第126-133页 |
·以BBR为竞争指标的单木模型 | 第126-129页 |
·模型的建立与训练 | 第126-129页 |
·模型检验 | 第129页 |
·以BDBR为竞争指标的单木模型 | 第129-133页 |
·模型的建立与训练 | 第129-132页 |
·模型检验 | 第132-13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33-135页 |
7 结论 | 第135-139页 |
·林分株数密度与缺损木位置的恢复研究结论 | 第135页 |
·缺损木大小的恢复及其生长过程的反演研究结论 | 第135-136页 |
·单木生长的空间相关分析结论 | 第136页 |
·单木竞争指标的研究结论 | 第136-137页 |
·单木模型的研究结论 | 第137-138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个人简介 | 第147-148页 |
导师简介 | 第148-1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