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7页 |
| 一、执行救济制度概述 | 第7-13页 |
| (一) 执行救济的概念 | 第7-8页 |
| 1、概念 | 第7页 |
| 2、执行救济的构成要件 | 第7-8页 |
| (二) 执行救济的必要性 | 第8-9页 |
| 1、制约执行权 | 第8-9页 |
| 2、为执行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提供法律保护 | 第9页 |
| (三) 执行救济的种类 | 第9-13页 |
| 1、程序上的执行救济 | 第9-10页 |
| 2、实体上的执行救济 | 第10-13页 |
| 二、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现状 | 第13-20页 |
| (一) 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介绍 | 第13-18页 |
| 1、我国现行的执行异议制度 | 第13-15页 |
| 2、我国现行的执行回转制度 | 第15-18页 |
| (二) 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特点 | 第18-20页 |
| 1、救济方法:程序救济和实体救济合一 | 第18页 |
| 2、救济程序: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并行 | 第18-19页 |
| 3、救济途径:依申请为原则,依职权为例外 | 第19页 |
| 4、救济方式:过程中的矫正和事后的补救兼用 | 第19-20页 |
| 三、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缺陷及成因 | 第20-26页 |
| (一) 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缺陷 | 第20-23页 |
| 1、执行救济制度在立法设计上存在缺陷 | 第20页 |
| 2、缺少对执行当事人的执行救济 | 第20-21页 |
| 3、对程序上违法或不当的执行行为缺乏相应的救济方法 | 第21页 |
| 4、执行异议制度欠缺合理性 | 第21-23页 |
| 5、执行监督与执行救济相混淆 | 第23页 |
| (二) 我国执行救济制度存在缺陷的成因 | 第23-26页 |
| 1、立法指导思想上的缺陷 | 第23-24页 |
| 2、执行救济理论的缺陷 | 第24页 |
| 3、执行机关设置与对执行权性质认识缺陷 | 第24-25页 |
| 4、受民事诉讼程序中职权主义倾向影响 | 第25-26页 |
| 四、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 | 第26-39页 |
| (一) 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26-30页 |
| 1、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执行救济制度方面存在的两种主要模式的介绍 | 第26-30页 |
| 2、我国执行救济立法模式的确立 | 第30页 |
| (二) 立法原则的确定 | 第30-31页 |
| 1、救济制度的系统性 | 第30-31页 |
| 2、救济方法的区别设计 | 第31页 |
| 3、相关制度的配套设置 | 第31页 |
| (三) 执行救济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31-39页 |
| 1、设立程序上的执行救济——执行异议和执行抗告 | 第32-34页 |
| 2、完善实体上的执行救济——建立执行异议之诉 | 第34-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