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35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 第17-2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简要评述 | 第22-30页 |
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30-35页 |
第一章 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和挑战 | 第35-69页 |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53页 |
一、需求结构不协调 | 第36-40页 |
二、生产结构不协调 | 第40-44页 |
三、城乡发展不协调 | 第44-47页 |
四、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第47-49页 |
五、经济整体效率不高 | 第49-53页 |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 第53-62页 |
一、提高增长质量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矛盾 | 第53-56页 |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投入的矛盾 | 第56-58页 |
三、保持经济稳定安全与深化改革开放的矛盾 | 第58-62页 |
第三节 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62-69页 |
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第62-63页 |
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 | 第63-66页 |
三、廉价劳动力的挑战 | 第66-69页 |
第二章 对经济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矛盾的原因分析 | 第69-97页 |
第一节 在经济理论认识方面存在一些片面性 | 第69-75页 |
一、建国初期把苏联模式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样板 | 第69-70页 |
二、没能清醒地看待实施计划经济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 第70-71页 |
三、把适合特定条件的计划经济的成功做法当作长期建设的方针 | 第71-72页 |
四、把经济快于资本主义的增长速度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第72-73页 |
五、把发展简单地看作是经济增长 | 第73-75页 |
第二节 经济体制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 第75-84页 |
一、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不合理 | 第75-76页 |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 | 第76-78页 |
三、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 | 第78-83页 |
四、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完善 | 第83-84页 |
第三节 选择和实施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存在一些缺陷 | 第84-97页 |
一、以高积累高投资片面追求高产值高速度的发展战略 | 第85-86页 |
二、以投资代替消费、压低居民消费过分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战略 | 第86-87页 |
三、以牺牲“三农”利益片面追求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战略 | 第87-89页 |
四、过分依赖国有经济、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战略 | 第89-91页 |
五、过分保护落后、忽视科技创新的粗放型发展战略 | 第91-97页 |
第三章 对影响发展全局的几个重要理论认识的分析 | 第97-147页 |
第一节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的和主要的拉动力 | 第97-103页 |
一、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中消费需求是首要的拉动力 | 第97-98页 |
二、投资需求最终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 | 第98-100页 |
三、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是受内在规律制约的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 | 第103-114页 |
一、长期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实质是劳动者报酬过低 | 第104-106页 |
二、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过分向城市和工业倾斜 | 第106-109页 |
三、地区差距和个人差距不断拉大是政府均等化职责不明显的重要表现 | 第109-112页 |
四、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既要遵循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又要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 | 第112-114页 |
第三节 充分发挥社会力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 | 第114-123页 |
一、“社会力”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 第114-115页 |
二、生产力是自然力和社会力的相互耦合 | 第115-118页 |
三、科学技术水平既是社会力的主要体现又是利用自然力水平的反映 | 第118-119页 |
四、由分工协作形成的社会力在现代社会中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 第119-120页 |
五、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力都表现为资本的力量 | 第120-121页 |
六、充分发挥社会力才能培育竞争优势 | 第121-123页 |
第四节 三次产业的演进取决于产业发展的自然联系 | 第123-130页 |
一、消费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动因 | 第123-125页 |
二、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 第125-127页 |
三、工业化并不等于不顾甚至牺牲第一、三产业的发展 | 第127-128页 |
四、中国工业长期重型化并不必然要求重走西方重化工业阶段 | 第128-130页 |
第五节 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 第130-136页 |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是其它产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 第130-133页 |
二、城乡生产要素以利益为导向的自由流动是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 | 第133页 |
三、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发展,但不是没有限度的 | 第133-134页 |
四、城乡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34-136页 |
第六节 市场经济形式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定位 | 第136-147页 |
一、生产力以及由它决定的所有制、生产目的和利益关系都是历史的 | 第136-137页 |
二、国有经济形式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 | 第137-138页 |
三、现阶段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局限性 | 第138-141页 |
四、目前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具有的比较优势是可以改变的 | 第141-143页 |
五、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必须是所有权分散和产权独立的形式 | 第143-147页 |
第四章 遵循经济规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 第147-195页 |
第一节 改变投资替代消费的战略,确立以消费需求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 第147-153页 |
一、实现宏观经济良性循环必须提高居民消费率 | 第148-149页 |
二、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 | 第149页 |
三、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扩大科技创新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投入 | 第149-150页 |
四、扭转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状况 | 第150-152页 |
五、调整过分依靠出口拉动最终需求的状况 | 第152-153页 |
第二节 改变牺牲“三农”利益的战略,确立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 | 第153-162页 |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着眼点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 | 第153-154页 |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改革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 第154-156页 |
三、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重点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 第156-159页 |
四、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 第159-162页 |
第三节 改变片面工业化战略,确立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 第162-166页 |
一、调整基本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 第162-164页 |
二、彻底转变工业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164-166页 |
第四节 改变片面强调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战略,确立充分发挥社会力的发展战略 | 第166-175页 |
一、优先发展教育是发挥社会力的基础和前提 | 第167-169页 |
二、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是发挥社会力的关键环节 | 第169-172页 |
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发挥社会力的根本内容 | 第172-175页 |
第五节 改变忽视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确立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 | 第175-179页 |
一、转变观念,抓住机遇稳步推进国有经济改革 | 第175-176页 |
二、改变经济发展对国有经济的过度依赖 | 第176页 |
三、在竞争性领域应当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 第176-177页 |
四、把民族资本的地位提高到与外国资本同等重要的程度 | 第177-178页 |
五、逐步取消政府对国有经济的特殊倾斜政策 | 第178页 |
六、改变政府财政对国有经济的过度依赖 | 第178-179页 |
第六节 改变只讲产出不计代价和后果的发展战略,确立惠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179-186页 |
一、把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约束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 第179-182页 |
二、用绿色 GDP 衡量增长和发展成果 | 第182页 |
三、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 | 第182-183页 |
四、限制过度的奢侈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 | 第183-185页 |
五、把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前提 | 第185-186页 |
第七节 改变以物为本的发展战略,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 第186-195页 |
一、以历史的观点理解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 第186-187页 |
二、以国际贫困线为标准努力消除绝对贫困 | 第187-189页 |
三、把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重要目标 | 第189-190页 |
四、依法保护雇佣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 第190-191页 |
五、以个人所得税形式调节过高的非劳动收入 | 第191-192页 |
六、依法保障居民的各项经济自由 | 第192-195页 |
结束语 | 第195-202页 |
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立足点是发展阶段的定位 | 第195-196页 |
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核心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 第196-198页 |
三、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应是针对主要问题、矛盾和挑战 | 第198-199页 |
四、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参照系是国际社会的发展过程 | 第199-200页 |
五、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09页 |
后记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