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3页 |
| 1 储层研究的现状 | 第8-9页 |
| 2 储层孔隙的认识及次生孔隙形成的争议 | 第9-11页 |
| ·储层孔隙的认识 | 第9-10页 |
| ·次生孔隙形成的争议 | 第10-11页 |
| 3 松辽盆地深层储层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地质背景 | 第13-21页 |
| ·松辽盆地概况 | 第13页 |
| ·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 ·沉积特征 | 第14-19页 |
| ·松辽盆地火山岩时空展布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岩石学特征 | 第21-30页 |
| ·松辽盆地碎屑岩岩石学特征 | 第21-25页 |
| ·松辽盆地北部碎屑岩 | 第21-23页 |
| ·松辽盆地南部碎屑岩 | 第23-25页 |
| ·松辽盆地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第25-30页 |
| ·松辽盆地北部火山岩 | 第25-27页 |
| ·松辽盆地南部火山岩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松辽盆地深层储层的储集特征 | 第30-42页 |
| ·松辽盆地深层储层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32-36页 |
| ·碎屑岩储集空间 | 第32-34页 |
| ·火山岩储集空间 | 第34-36页 |
| ·储层孔渗特征 | 第36-40页 |
|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储层孔渗特征 | 第36-39页 |
|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储层孔渗特征 | 第39-40页 |
| ·松辽盆地深层次生孔隙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油田水分析 | 第42-53页 |
| ·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其类型 | 第42-45页 |
| ·油田水的分布特征 | 第45-53页 |
| ·地层平均矿化度对比 | 第45-46页 |
| ·松辽盆地油田水矿化度随深度变化特征 | 第46-53页 |
| 第五章 长石溶蚀的热力学研究 | 第53-71页 |
| ·长石溶蚀的孔渗证据和岩石学证据 | 第53页 |
| ·长石溶蚀的机理 | 第53-55页 |
| ·长石溶蚀的热力学计算 | 第55-71页 |
| ·钾长石溶蚀 | 第63-66页 |
| ·钠长石溶蚀 | 第66-68页 |
| ·钙长石溶蚀 | 第68-71页 |
| 第六章 浊沸石溶蚀的热力学研究 | 第71-78页 |
| ·浊沸石的形成 | 第71-73页 |
| ·浊沸石溶蚀的岩石学证据 | 第73页 |
| ·浊沸石溶蚀的热力学计算 | 第73-78页 |
| ·生成菱铁矿或方解石时溶蚀反应的热力学计算 | 第74-75页 |
| ·生成白云母的溶蚀反应热力学计算 | 第75-78页 |
| 第七章 碳酸盐溶蚀的热力学研究 | 第78-86页 |
| ·方解石的来源以及特征 | 第78页 |
| ·方解石溶蚀的热力学计算 | 第78-86页 |
| 第八章 高岭石溶蚀的热力学研究 | 第86-92页 |
| ·高岭石的成因 | 第86-87页 |
| ·高岭石溶蚀的热力学计算 | 第87-92页 |
| 第九章 松辽盆地深层次生孔隙形成、演化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 第92-97页 |
| ·松辽盆地深层次生孔隙形成、演化 | 第92-95页 |
| ·迁移作用分析 | 第95-97页 |
| 主要结论与成果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