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提出问题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1.1 提出问题 | 第9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应用意义 | 第10页 |
1.2.1 学术意义 | 第10页 |
1.2.2 应用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前言 | 第12-16页 |
2.1 西方就业歧视的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2.1.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2页 |
2.1.2 个人偏见歧视理论 | 第12-13页 |
2.1.3 统计歧视理论 | 第13页 |
2.1.4 互动理论 | 第13页 |
2.1.5 综合理论 | 第13页 |
2.2 就业歧视与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 第13-16页 |
2.2.1 就业歧视的定义 | 第13-14页 |
2.2.2 就业歧视的类型 | 第14-15页 |
2.2.3 就业性别歧视的定义 | 第15页 |
2.3.4 就业性别歧视的类型 | 第15-16页 |
3 我国妇女就业状况 | 第16-22页 |
3.1 建国以来我国妇女就业状况的纵向分析 | 第16-19页 |
3.1.1 第一阶段:不完全计划就业方式的实施 | 第16-17页 |
3.1.2 第二阶段:计划就业方式的推行 | 第17-18页 |
3.1.3 第三阶段:市场就业方式的转轨 | 第18-19页 |
3.2 我国妇女就业状况的横向分析 | 第19-22页 |
3.2.1 我国妇女就业的量 | 第19-20页 |
3.2.2 我国妇女就业机会的质 | 第20-22页 |
4 我国妇女就业歧视成因及危害性分析 | 第22-34页 |
4.1 我国妇女就业性别歧视的成因分析 | 第22-30页 |
4.1.1 直接原因: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变化 | 第22-23页 |
4.1.2 特殊原因:生理特征的差异 | 第23-25页 |
4.1.3 深层次原因:受教育歧视、整体素质不高 | 第25-27页 |
4.1.4 历史原因:性别观念、角色差异 | 第27-29页 |
4.1.5 现实原因:政策的性别意识缺失 | 第29-30页 |
4.2 我国妇女就业性别歧视的危害性分析 | 第30-34页 |
4.2.1 就业性别歧视对妇女的影响 | 第30-32页 |
4.2.2 就业性别歧视对男性的影响 | 第32页 |
4.2.3 就业性别歧视对社会的影响 | 第32-34页 |
5 中外妇女就业公共政策分析 | 第34-43页 |
5.1 公共政策的含义及类型 | 第34-35页 |
5.1.1 公共政策的含义 | 第34页 |
5.1.2 公共政策的内容及类型 | 第34-35页 |
5.2 国外妇女就业公共政策状况 | 第35-37页 |
5.2.1 经济领域中的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 第35-36页 |
5.2.2 政治领域中的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 第36-37页 |
5.2.3 文化生活领域中的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 第37页 |
5.3 我国妇女就业公共政策分析 | 第37-43页 |
5.3.1 从立法保障看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 第38-41页 |
5.3.2 从惩罚手段看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 第41页 |
5.3.3 从执法监督看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 第41-43页 |
6 实现性别就业公正的公共政策研究 | 第43-50页 |
6.1 性别公正公共政策的历史演变 | 第43-44页 |
6.2 构建两性平等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政策 | 第44页 |
6.3 制定并实施扶助妇女的教育政策 | 第44-45页 |
6.3.1 给予妇女倾斜性教育投资,提高其受教育水平 | 第45页 |
6.3.2 发展妇女职业教育,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 | 第45页 |
6.4 发展多渠道、多层面的妇女就业空间政策 | 第45-47页 |
6.4.1 鼓励多种形式就业,使妇女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 第45-46页 |
6.4.2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广开就业与再就业渠道 | 第46-47页 |
6.4.3 鼓励妇女以创业的方式就业 | 第47页 |
6.5 建立健全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7-48页 |
6.5.1 立法内容的完善 | 第47-48页 |
6.5.2 惩罚政策的制定 | 第48页 |
6.5.3 执法监督力度的加大 | 第48页 |
6.6 完善妇女生育社会补偿的生育保险制度 | 第48-50页 |
6.6.1 实行女职工生育费用社会统筹 | 第49页 |
6.6.2 改变传统的产假养育模式,男女两性共同承担责任 | 第49页 |
6.6.3 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减轻妇女的家庭负担 | 第49-50页 |
7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 | 第53页 |
1. 致谢 | 第53页 |
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