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古代戏曲论文

在流转中永生与超越--生态演进视野下的李杨戏

引言第1-9页
第一章 李杨戏的流变史第9-24页
 第一节 李杨戏之前的诗文、传奇与说话第9-10页
 第二节 李杨戏的剧目第10-24页
  附:现知李杨戏一览表第21-24页
第二章 文人与民间两条艺术链及其内部平衡第24-40页
 第一节 文人主体与作品意蕴的和谐第26-34页
  一、李、杨结局安排与作者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的协调一致第26-31页
  二、不同作品中寄寓不同的人生理想第31-34页
 第二节 民间主体与作品艺术特点的和谐第34-40页
  一、民间主体的创作以娱人为目的第34-36页
  二、民间作品的艺术特色第36-40页
   1、求乐尚奇第36-38页
   2、台词方言化,本色自然,俚俗粗浅第38页
   3、不注重全局的剪裁,剧情随意编排第38-40页
第三章 生态位的天时地利人和第40-53页
 第一节 时代精神与李杨戏的文人艺术链第40-45页
  一、中唐人的盛世追恋第41页
  二、元人的生存恐惧第41-42页
  三、明代人的偷窥心理第42-43页
  四、清人的末世悲情第43-45页
 第二节 地域心理与李杨戏的民间艺术链第45-53页
  一、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戏曲文化第45-48页
   1、莆仙戏第46-47页
   2、梨园戏第47页
   3、高甲戏第47-48页
   4、芗剧第48页
  二、福建民间宗教信仰与五个抄本的宗教色彩第48-53页
   1、相信命运天定、善恶有报,又相信人定胜天第49-51页
   2、有缺点的神仙第51页
   3、对权力的泛宗教化信仰第51-53页
第四章 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两个不同生态链之间的能量互补互动第53-79页
 第一节 文人之间的借鉴和与民间的互动第53-70页
  一、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第53-61页
   1、《长恨歌》、《彩毫记》、《长生殿》对杨妃形象的净化第54-57页
   2、《天宝遗事诸宫调》、《惊鸿记》、《磨尘鉴》对杨妃形象的丑化第57-61页
  二、对民间创作的借鉴第61-70页
   1、戏曲的俗文化胎记第61-63页
   2、《长恨歌》从民间传说中取材第63-64页
   3、民间因子为李杨戏注入新鲜血液第64-70页
 第二节 民间创作对文人创作及不同剧种之间的借鉴第70-79页
  一、民间创作对文人作品的借鉴第70-76页
  二、对其他作品的借鉴第76-79页
结语第79-83页
参考书目第83-85页
中文详细摘要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水分含量对龙眼成花的影响
下一篇:精神分析学与中国成熟期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