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中华鳖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22页
   ·中华鳖生物学特征第9-11页
     ·分类地位第9页
     ·形态特征第9-10页
     ·生活习性第10页
     ·繁殖、发育和生长第10-11页
     ·地理分布第11页
   ·遗传标记技术在中华鳖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第11-15页
     ·形态标记第11-12页
     ·细胞学标记第12页
     ·生化标记第12-13页
     ·分子标记第13-14页
     ·小结第14-15页
   ·中华鳖遗传分析中相关基因的研究概况第15-17页
     ·线粒体DNA第15页
     ·性别决定基因第15-16页
     ·MHCI α_2 链基因第16-17页
   ·杂交育种技术概述第17-20页
     ·杂交概述第17页
     ·杂交优势利用第17-18页
     ·杂交优势的遗传机制第18页
     ·杂交优势的预测方法第18-20页
   ·中华鳖育种的研究进展第20页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中华鳖不同地理群体线粒体基因D-LOOP 区多态性分析第22-34页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实验材料第23页
     ·试剂配制第23-24页
     ·DNA 的提取第24页
     ·线粒体DNA D-LOOP 的扩增及序列测定第24-25页
     ·SSCP 凝胶电泳与银染第25页
     ·序列分析第25-26页
   ·结果与分析第26-31页
     ·基因组DNA 电泳结果第26页
     ·D-LOOP 区PCR-SSCP 结果第26-27页
     ·序列分析第27-29页
     ·mtDNA D-LOOP 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树第29-30页
     ·3 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第30-31页
   ·讨论第31-34页
     ·PCR-SSCP 技术在中华鳖遗传多样性上的应用第31-32页
     ·中华鳖线粒体DNA D-LOOP 部分序列的变异第32页
     ·中华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第32-34页
第三章 杂交对中华鳖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第34-43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实验材料第34页
     ·试剂配制第34页
     ·基因组DNA 的提取第34-35页
     ·RAPD 扩增第35页
     ·数据处理第35-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基因组DNA 电泳结果第36页
     ·PCR 扩增结果第36-37页
     ·4 个中华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第37-38页
     ·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第38-39页
     ·遗传分化与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第39页
     ·聚类分析第39-40页
   ·讨论第40-42页
     ·杂交对中华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第40页
     ·杂交子代与亲本的遗传距离第40-41页
     ·中华鳖的分子标记第41-42页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3页
附录第53-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芩苷和虾青素对中国对虾非特异性免疫特性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麒麟菜族海藻分子系统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