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水印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软件保护措施 | 第12-13页 |
1.1.1 软件加密 | 第12-13页 |
1.1.2 软件水印 | 第13页 |
1.1.3 软件迷乱 | 第13页 |
1.1.4 软件防篡改 | 第13页 |
1.2 软件水印系统的攻击 | 第13-15页 |
1.3 软件水印的分类 | 第15-16页 |
1.3.1 水印是否可见 | 第15页 |
1.3.2 嵌入时机 | 第15-16页 |
1.3.3 使用目的 | 第16页 |
1.4 软件水印系统模型 | 第16-18页 |
1.4.1 水印嵌入和提取函数 | 第17页 |
1.4.2 水印检测函数 | 第17-18页 |
1.4.3 防篡改算法 | 第18页 |
1.4.4 水印的攻击 | 第18页 |
1.4.5 迷乱变换 | 第18页 |
1.5 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第18-19页 |
1.6 总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软件水印算法 | 第20-36页 |
2.1 软件水印算法简介 | 第20-21页 |
2.2 动态图水印 | 第21-29页 |
2.2.1 标识 | 第21-22页 |
2.2.2 追踪 | 第22页 |
2.2.3 嵌入 | 第22页 |
2.2.4 构造水印图 | 第22-26页 |
2.2.5 提取 | 第26页 |
2.2.6 性能分析 | 第26-29页 |
2.3 线程水印 | 第29-34页 |
2.3.1 线程的并发执行 | 第29页 |
2.3.2 基于线程的水印 | 第29-34页 |
2.3.3 抗攻击能力 | 第34页 |
2.4 总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软件迷乱技术 | 第36-46页 |
3.1 迷乱技术概述 | 第36-37页 |
3.1.1 定义 | 第36页 |
3.1.2 分类 | 第36-37页 |
3.1.3 性能度量 | 第37页 |
3.2 控制流变换 | 第37-40页 |
3.2.1 构造不透明分支 | 第38页 |
3.2.2 插入无关代码 | 第38-39页 |
3.2.3 扩展循环条件 | 第39页 |
3.2.4 变简化流图为非简化流图 | 第39-40页 |
3.3 构造不透明结构 | 第40-44页 |
3.3.1 对象及别名的使用 | 第40-42页 |
3.3.2 利用并发控制构造分支 | 第42-44页 |
3.4 性能衡量 | 第44-45页 |
3.4.1 迷乱力度 | 第44页 |
3.4.2 迷乱代价 | 第44-45页 |
3.5 总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软件防篡改技术 | 第46-55页 |
4.1 相关工作 | 第46-47页 |
4.2 常量编码方案 | 第47-49页 |
4.2.1 算法属性 | 第47页 |
4.2.2 应用举例 | 第47-49页 |
4.2.3 实施步骤 | 第49页 |
4.3 编码函数举例 | 第49-52页 |
4.3.1 函数的特征 | 第49-50页 |
4.3.2 深度优先子树 | 第50-51页 |
4.3.3 屏蔽函数 | 第51页 |
4.3.4 边界函数 | 第51-52页 |
4.4 安全性分析 | 第52-54页 |
4.4.1 攻击 | 第53页 |
4.4.2 静态分析 | 第53页 |
4.4.3 动态分析 | 第53页 |
4.4.4 解释分析 | 第53-54页 |
4.4.5 模式匹配攻击 | 第54页 |
4.5 总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基于动态图的防篡改水印实现方案 | 第55-62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动态图水印 | 第55-58页 |
5.2.1 基于二叉树的基数编码 | 第56-57页 |
5.2.2 水印的嵌入 | 第57页 |
5.2.3 水印的提取 | 第57-58页 |
5.3 水印的防篡改 | 第58-60页 |
5.3.1 编码算法的特性 | 第58页 |
5.3.2 编码函数的实现 | 第58-59页 |
5.3.3 防篡改实施步骤 | 第59-60页 |
5.4 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5.5 总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一种并发控制的鲁棒水印实现方案 | 第62-71页 |
6.1 引言 | 第62页 |
6.2 防篡改的动态图水印 | 第62-65页 |
6.2.1 动态图水印 | 第62-64页 |
6.2.2 水印的防篡改 | 第64-65页 |
6.3 并发控制的鲁棒水印 | 第65-69页 |
6.3.1 线程的并发执行 | 第65-66页 |
6.3.2 基于线程的动态水印 | 第66-69页 |
6.4 性能分析 | 第69-70页 |
6.5 总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动态水印方案 | 第71-80页 |
7.1 引言 | 第71页 |
7.2 中国剩余定理和抽象水印 | 第71-73页 |
7.2.1 中国剩余定理 | 第71-72页 |
7.2.2 抽象水印方案 | 第72-73页 |
7.3 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动态水印方案 | 第73-76页 |
7.3.1 构造水印信息 | 第73-74页 |
7.3.2 嵌入水印 | 第74-75页 |
7.3.3 提取水印 | 第75-76页 |
7.4 应用举例 | 第76-78页 |
7.5 性能分析 | 第78-79页 |
7.5.1 隐藏信息量 | 第78页 |
7.5.2 隐蔽性 | 第78页 |
7.5.3 鲁棒性 | 第78-79页 |
7.6 总结 | 第79-80页 |
第八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软件水印实现方案 | 第80-87页 |
8.1 引言 | 第80页 |
8.2 现有的水印算法 | 第80-81页 |
8.2.1 动态图水印 | 第80-81页 |
8.2.2 线程水印 | 第81页 |
8.2.3 虚构条件水印 | 第81页 |
8.2.4 矢量提取水印 | 第81页 |
8.3 基于神经网络的水印方案 | 第81-85页 |
8.3.1 追踪阶段 | 第81-82页 |
8.3.2 嵌入阶段 | 第82-84页 |
8.3.3 识别阶段 | 第84-85页 |
8.4 性能分析 | 第85-86页 |
8.4.1 隐藏信息量 | 第85页 |
8.4.2 隐蔽性 | 第85页 |
8.4.3 鲁棒性 | 第85-86页 |
8.5 总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3-9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