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8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三、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研究思路及其技术路线 | 第16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六、实物工作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6页 |
第一节 盆地基底特征 | 第18-20页 |
一、柴西南区 | 第19页 |
二、柴西北区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地层特征 | 第20-24页 |
一、路乐河组(E_(1+2)) | 第20-21页 |
二、下干柴沟组(E_3) | 第21-22页 |
三、上干柴沟组(N_1) | 第22-23页 |
四、下油砂山组(N_2~1) | 第23页 |
五、上油砂山组(N_2~2) | 第23-24页 |
六、狮子沟组(N_2~3) | 第24页 |
第三节 湖盆演化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沉积相相标志 | 第26-69页 |
第一节 岩石学特征 | 第26-40页 |
一、碎屑岩类 | 第26-32页 |
二、碳酸盐岩 | 第32-36页 |
三、膏盐、盐岩等化学岩类 | 第36-40页 |
第二节 粒度分布特征 | 第40-49页 |
一、概述 | 第40-41页 |
二、粒度概率曲线特征 | 第41-49页 |
第三节 沉积构造特征 | 第49-58页 |
一、层理构造 | 第50-54页 |
二、层面构造—波痕 | 第54页 |
三、(准)同生变形构造 | 第54-55页 |
四、生物成因构造 | 第55-58页 |
五、化学成因构造 | 第58页 |
第四节 古生物特征 | 第58-60页 |
一、古新世—始新世 | 第58页 |
二、渐新世 | 第58-59页 |
三、中新世 | 第59-60页 |
四、上新世 | 第60页 |
第五节 测井相标志 | 第60-69页 |
一、冲积扇测井相 | 第60-62页 |
二、河流相 | 第62-63页 |
三、扇三角洲测井相 | 第63-64页 |
四、三角洲测井相 | 第64-66页 |
五、湖相测井相 | 第66-67页 |
六、盐湖测井相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 | 第69-106页 |
第一节 冲积扇相 | 第69-73页 |
一、沉积特征 | 第69-71页 |
二、亚相划分 | 第71-73页 |
三、垂相层序及沉积相组合 | 第73页 |
第二节 河流相 | 第73-76页 |
一、沉积特征 | 第74-75页 |
二、曲流河沉积 | 第75-76页 |
三、辫状河沉积 | 第76页 |
第三节 扇三角洲 | 第76-81页 |
一、形成条件 | 第76-77页 |
二、沉积特征 | 第77-78页 |
三、亚相类型划分 | 第78-80页 |
四、垂相层序及沉积相组合 | 第80-81页 |
第四节 三角洲相 | 第81-85页 |
一、沉积特征 | 第81-82页 |
二、亚相划分 | 第82-85页 |
三、垂相层序及沉积相组合 | 第85页 |
第五节 湖泊相 | 第85-106页 |
一、滨湖亚相 | 第85-88页 |
二、浅湖亚相 | 第88-91页 |
三、滨浅湖滩坝 | 第91-94页 |
四、半深湖—深湖亚相 | 第94-97页 |
五、湖底扇相 | 第97-99页 |
六、风暴沉积 | 第99-106页 |
第五章 区域沉积格架及其演化 | 第106-115页 |
第一节 阿3井—碱2井沉积剖面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阿参1井—弯参1井沉积剖面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红深2井—牛参1井沉积剖面 | 第109-110页 |
第四节 切4井—月1井沉积剖面 | 第110-112页 |
第五节 东2井—牛参1井沉积剖面 | 第112-113页 |
第六节 切2井—采东1井沉积剖面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115-132页 |
第一节 编图的原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116-132页 |
一、路乐河组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116-117页 |
二、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相带平面展布 | 第117-119页 |
三、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相带平面展布 | 第119-121页 |
四、上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相带平面展布 | 第121-123页 |
五、上干柴沟组上段沉积相带平面展布 | 第123-125页 |
六、下油砂山组沉积相带平面展布 | 第125-127页 |
七、上油砂山组沉积相带平面展布 | 第127-129页 |
八、狮子沟组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129-132页 |
第七章 柴达木盆地的古水系结构 | 第132-159页 |
第一节 现代水系结构及物源区特征 | 第132-134页 |
一、现代水系结构 | 第132-133页 |
二、物源区特征 | 第133-134页 |
三、关于柴西地区第三纪水系及物源区的认识 | 第134页 |
第二节 重矿物特征 | 第134-148页 |
一、重矿物组合 | 第134-137页 |
二、重矿物的标型特征 | 第137-139页 |
三、重矿物稳定系数变化规律 | 第139-148页 |
第三节 砂砾岩分布特征 | 第148-153页 |
一、岩石特征 | 第148-149页 |
二、分布特征 | 第149-153页 |
三、砂砾岩反映的物源区特征 | 第153页 |
第四节 第三纪水系恢复 | 第153-155页 |
一、阿尔金山水系 | 第154-155页 |
二、祁漫塔格山水系 | 第155页 |
三、阿拉尔水系 | 第155页 |
第五节 沉积体系基本格局及其演化 | 第155-159页 |
一、阿尔金山西段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 | 第155-156页 |
二、阿尔金山中段段冲积扇—辫状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156页 |
三、祁漫塔格山前辫状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156-158页 |
四、古阿拉尔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158-159页 |
第八章 有利储积相带预测 | 第159-174页 |
第一节 有利储积相带发育层位 | 第159-160页 |
第二节 有利储积相带类型 | 第160-164页 |
一、三角洲砂体 | 第160-162页 |
二、扇三角洲砂体 | 第162-163页 |
三、河流相砂体 | 第163页 |
四、冲积扇相砂体 | 第163页 |
五、湖底扇相砂体 | 第163页 |
六、滩坝砂体 | 第163-164页 |
第三节 有利储积相带预测 | 第164-174页 |
一、下干柴沟组下段(E_3~1) | 第164-166页 |
二、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 | 第166-167页 |
三、上干柴沟组下段(N_1~1) | 第167-169页 |
四、上干柴沟组上段(N_1~2) | 第169-171页 |
五、下油砂山组(N_2~1) | 第171-172页 |
六、上油砂山组(N_2~2) | 第172-174页 |
结论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页 |
声明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