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4页 |
·材料 | 第14-19页 |
·田间调查和农艺性状鉴定 | 第19页 |
·DNA提取 | 第19-21页 |
·提取步骤 | 第19-20页 |
·模板DNA纯度与浓度检测 | 第20页 |
·试剂配制 | 第20-21页 |
·SSR标记方法 | 第21-23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 | 第21页 |
·垂直板电泳分离 | 第21-23页 |
·电泳试剂配制 | 第21-22页 |
·电泳步骤 | 第22-23页 |
·结果统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 第23页 |
·种质特异位点命名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2页 |
·棉属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农艺性状鉴定 | 第24-26页 |
·棉属远缘杂交对陆地棉纤维品质的改良效果 | 第24-25页 |
·棉属远缘杂交对陆地棉抗病虫、抗逆性的改良效果 | 第25-26页 |
·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中野生棉成分SSR分子标记检测 | 第26-35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26页 |
·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SSR分子标记特异位点 | 第26-29页 |
·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野生棉基因渗入状况分析 | 第29-30页 |
·利用各野生种进行陆地棉种质创新的效果比较 | 第30-32页 |
·种间杂交渐渗系特异位点与其优异性状的相关性及特异种质筛选 | 第32-34页 |
·野生棉成分对陆地棉种质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34-35页 |
·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39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35页 |
·引物多态性分析 | 第35页 |
·聚类分析 | 第35-38页 |
·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遗传基础分析 | 第38-39页 |
·种质间成对相似系数分布 | 第38页 |
·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遗传相似性比较 | 第38-39页 |
·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2页 |
4 讨论 | 第42-48页 |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中的野生棉遗传成分 | 第42-43页 |
·具野生棉外源基因的陆地棉特异种质的筛选策略 | 第43-44页 |
·棉属野生资源对陆地棉种质改良效果探讨 | 第44-46页 |
·继续开展棉属种间杂交有益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 第46页 |
·关于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6-48页 |
5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7页 |
具有野生棉外源基因的陆地棉特异种质创造与利用进展 | 第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