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1.2.1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历程 | 第7-8页 |
1.2.2 国外关于城市绿地景观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2.3 国内景观生态学和 GIS在绿地研究中的应用 | 第9-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2-13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和流程 | 第13-15页 |
1.5.1 资料收集 | 第13-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现状分析与研究 | 第15-22页 |
2.1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 第15-17页 |
2.1.1 基本情况 | 第15-16页 |
2.1.2 开发区特色与发展定位 | 第16页 |
2.1.3 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6-17页 |
2.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现状分析 | 第17-22页 |
2.2.1 近几年绿地建设概况 | 第17-18页 |
2.2.2 开发区绿地现状 | 第18-19页 |
2.2.3 开发区绿地布局分析 | 第19-20页 |
2.2.4 开发区现状绿地布局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3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 第22-31页 |
3.1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的景观生态分类 | 第22-24页 |
3.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指标 | 第24-25页 |
3.3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 第25-31页 |
3.3.1 绿地斑块格局分析 | 第26-28页 |
3.3.2 绿地廊道格局分析 | 第28-31页 |
4 基于 GIS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 第31-43页 |
4.1 规划原则 | 第31-32页 |
4.2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4.3 单因子评价 | 第33-37页 |
4.3.1 水体 | 第34-35页 |
4.3.2 绿地斑块 | 第35页 |
4.3.3 联系程度 | 第35-36页 |
4.3.4 可使用性 | 第36-37页 |
4.3.5 生态敏感性 | 第37页 |
4.4 因子叠加评价 | 第37-38页 |
4.5 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 第38-40页 |
4.6 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建设的建议 | 第40-43页 |
5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1页 |
5.1 地理环境因素 | 第43-46页 |
5.1.1 自然山水格局 | 第43-44页 |
5.1.2 气候及植被因素 | 第44-46页 |
5.1.3 用地环境因素 | 第46页 |
5.2 社会经济和建设条件 | 第46-49页 |
5.2.1 开发区的职能 | 第46-48页 |
5.2.2 经济发展 | 第48页 |
5.2.3 道路交通 | 第48-49页 |
5.3 人为因素 | 第49-51页 |
5.3.1 政策与规划控制 | 第49-50页 |
5.3.2 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 | 第50-51页 |
6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发展模式探讨 | 第51-58页 |
6.1 开发区绿地系统的特点 | 第51-52页 |
6.1.1 开发区的选址 | 第51-52页 |
6.1.2 开发区的空间形态特征 | 第52页 |
6.1.3 开发区的功能定位 | 第52页 |
6.1.4 开发区的经济特征 | 第52页 |
6.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空间发展模式 | 第52-55页 |
6.2.1 开发区对外联系 | 第53页 |
6.2.2 开发区的发展轴线 | 第53页 |
6.2.3 开发区空间发展结构 | 第53-54页 |
6.2.4 内部功能的综合化和集约化 | 第54-55页 |
6.3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发展模式探讨 | 第55-56页 |
6.3.1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发展模式创建 | 第55页 |
6.3.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发展模式探讨 | 第55-56页 |
6.4 开发区绿地发展模式探讨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