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 引言 | 第13页 |
2 猪的育种趋势 | 第13-14页 |
3 遗传育种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 第14-15页 |
3.1 RFLP标记 | 第14页 |
3.2 DFP标记 | 第14页 |
3.3 RAPD标记 | 第14-15页 |
3.4 AFLP标记 | 第15页 |
3.5 PCR-SSCP标记 | 第15页 |
3.6 PCR-DDGE技术 | 第15页 |
3.7 SNP标记 | 第15页 |
4 分子标记技术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4.1 标记辅助选择与标记辅助渗入 | 第16页 |
4.2 标记辅助抗病育种 | 第16页 |
4.3 猪数量性状主基因的检测 | 第16页 |
4.4 杂种优势预测 | 第16-17页 |
5 抗病性状主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5.1 抗病力的遗传基础 | 第17页 |
5.2 抗病性状相关基因 | 第17-21页 |
5.2.1 MHC与抗病性 | 第17-18页 |
5.2.2 ETEC K88 F18受体 | 第18-19页 |
5.2.3 NRAMP1基因 | 第19-20页 |
5.2.4 干扰素基因 | 第20-21页 |
6 两个拟候选基因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6.1 抗病毒蛋白Mx1基因 | 第21页 |
6.2 T细胞诱导型刺激物 ICOS基因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1 材料 | 第25-27页 |
1.1 试验猪群及性状测定 | 第25页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25-26页 |
1.4 缓冲液和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1.5 实验所用引物 | 第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34页 |
2.1 免疫性状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1.1 红、白细胞计数等八个指标的测定 | 第27-28页 |
2.1.2 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力的测定 | 第28页 |
2.1.3 白蛋白、总蛋白的测定 | 第28页 |
2.2 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2.3 基因组 DNA的浓度测定和质量检测 | 第29页 |
2.4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29页 |
2.5 利用反转录 PCR方法扩增cDNA | 第29-30页 |
2.5.1 总 R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2.5.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0页 |
2.6 猪Mx1、ICOS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 第30-31页 |
2.6.1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30页 |
2.6.2 纯化的 PCR扩增片段的克隆 | 第30-31页 |
2.7 猪Mx1基因、ICOS基因部分片段的扩增及PCR-RFLP检测 | 第31-33页 |
2.7.1 PCR扩增 | 第31-32页 |
2.7.2 PCR产物的检测 | 第32-33页 |
2.7.3 PCR-RFLP分析 | 第33页 |
2.8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3-34页 |
2.8.1 统计软件 | 第33页 |
2.8.2 基因效应统计分析模型 | 第33-34页 |
第四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4-48页 |
1 Mx1 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 第34-44页 |
1.1 猪 Mx1基因部分cDNA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4-35页 |
1.1.1 总RNA的提取 | 第34页 |
1.1.2 PCR扩增结果 | 第34-35页 |
1.2 猪 Mx1基因部分基因组序列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5-36页 |
1.3 猪 Mx1基因第6和9内含子遗传变异的多态性检测 | 第36-39页 |
1.3.1 猪 Mx1基因第6和9内含子SNP位点的PCR-RFLP建立 | 第36-38页 |
1.3.2 猪 Mx1基因第6和9内含子遗传变异在不同猪群中的多态性 | 第38-39页 |
1.4 猪 Mx1基因与免疫性状及生长性状的统计分析 | 第39-44页 |
1.4.1 Mx1基因SnaBI酶切位点与免疫性状及胴体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 | 第39-42页 |
1.4.2 Mx1基因MspI酶切位点与免疫性状及胴体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 | 第42-44页 |
2 猪ICOS基因片段的分离、序列分析与鉴定 | 第44-48页 |
2.1 猪ICOS基因cDNA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2.1.1 总RNA的提取 | 第44页 |
2.1.2 ICOS基因cDNA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 第44-45页 |
2.1.3 推导的ICOS蛋白质的基本特征分析 | 第45页 |
2.2 猪 ICOS基因部分基因组序列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45-48页 |
2.2.1 猪 ICOS基因第二内含子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45-46页 |
2.2.2 猪 ICOS基因第三内含子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46-48页 |
第五部分 讨论与结论 | 第48-56页 |
1 关于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48页 |
2 关于免疫学性状和生产性状的选择 | 第48-51页 |
2.1 免疫指标的选择 | 第48-51页 |
2.1.1 红、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9页 |
2.1.2 嗜中性粒细胞吞噬力的测定 | 第49-50页 |
2.1.3 白蛋白和总蛋白的测定 | 第50页 |
2.1.4 免疫性状与生产性状的相互关系 | 第50-51页 |
2.2 关于免疫学性状测定时间的确定和试验动物的选择 | 第51页 |
3 PCR引物的设计及优化 | 第51-52页 |
4 关于等位基因频率在猪群间的分布差异问题 | 第52-53页 |
5 分子标记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53-54页 |
5.1 Mx1基因SnaBI-RFLP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53页 |
5.2 Mx1基因MspI-RFLP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53-54页 |
6 小结 | 第54-56页 |
6.1 本研究获得的结果 | 第54-55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5页 |
6.3 由本研究提出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