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引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违约损害赔偿中可预见性规则的历史发展 | 第10-20页 |
第一节 可预见性规则在大陆法国家的发展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可预见性规则在英美法国家的发展 | 第12-18页 |
第三节 可预见性规则在国际上的发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违约损害赔偿中可预见性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第一节 中外可预见性规则理论基础的诸种理论学说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对诸种理论学说的评价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本文的观点 | 第25-28页 |
第三章 违约损害赔偿中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 | 第28-40页 |
第一节 可预见性规则的构成要素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可预见性的判断 | 第31-37页 |
第三节 适用可预见性规则的限制 | 第37-38页 |
第四节 适用可预见性规则的例外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可预见性规则与因果关系 | 第40-45页 |
第一节 中外立法例比较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本文的观点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我国可预见性规则的完善 | 第45-53页 |
第一节 可预见性规则的立法完善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可预见性规则的司法完善 | 第48-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62-65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65-68页 |
后 记 | 第68-69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