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贡献区的研究进展 | 第7-20页 |
·通量贡献区的基本概念 | 第7-9页 |
·通量贡献区模型的分类 | 第9-11页 |
·解析模型 | 第9-10页 |
·拉格朗日随机模型 | 第10页 |
·大涡模拟 | 第10-11页 |
·闭合模型 | 第11页 |
·通量贡献区模型间的验证比较 | 第11页 |
·通量贡献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3页 |
·观测高度对通量贡献区的影响 | 第11-12页 |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对通量贡献区的影响 | 第12页 |
·大气稳定度对通量贡献区的影响 | 第12-13页 |
·通量贡献区的应用研究 | 第13-15页 |
·评价涡度协方差数据质量 | 第13-14页 |
·指导实验设计 | 第14页 |
·评价通量贡献区气候区 | 第14页 |
·提高计算区域尺度GPP的准确性 | 第14页 |
·确定非惰性痕量气体的空间分布 | 第14-15页 |
·研究城市CO_2的交换 | 第15页 |
·研究能量平衡的闭合问题 | 第15页 |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方法、内容及主要结论 | 第15-2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0-31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3页 |
·千烟洲试验区概况 | 第20-21页 |
·涡动协方差和常规气象观测系统概述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FSAM、KM和H模型通量贡献区模型 | 第23-26页 |
·通量贡献区气候区的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29页 |
·三模型敏感度比较方法及数据确定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三种模型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大气稳定度和观测高度的敏感性比较分析 | 第31-52页 |
·FSAM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31-35页 |
·稳定度对FSAM模型的影响 | 第31-32页 |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对FSAM模型的影响 | 第32-33页 |
·观测高度对FSAM模型的影响 | 第33-35页 |
·KM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35-39页 |
·稳定度对KM模型的影响 | 第35-36页 |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对KM模型的影响 | 第36-37页 |
·观测高度对KM模型的影响 | 第37-39页 |
·H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39-43页 |
·稳定度对H模型的影响 | 第39-40页 |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对H模型的影响 | 第40-41页 |
·观测高度对H模型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三种通量贡献区模型比较 | 第43-47页 |
·FSAM模型与KM模型的异同 | 第44页 |
·FSAM模型与H模型的异同 | 第44-47页 |
·讨论三种通量贡献区模型差异的来源 | 第47-51页 |
·FSAM模型与KM模型的差异来源 | 第47-49页 |
·FSAM模型(KM模型)与H模型的差异来源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中亚热带人工林碳水通量贡献气候区的评价 | 第52-69页 |
·应用FSAM模型评价通量贡献气候区 | 第52-56页 |
·23m通量贡献气候区特征 | 第52-54页 |
·39m通量贡献气候区特征 | 第54-56页 |
·应用KM模型评价通量贡献气候区 | 第56-60页 |
·23m通量贡献气候区特征 | 第56-58页 |
·39m通量贡献气候区特征 | 第58-60页 |
·应用H模型评价通量贡献气候区 | 第60-64页 |
·23m通量贡献气候区特征 | 第60-62页 |
·39m通量贡献气候区特征 | 第62-64页 |
·讨论 | 第64-67页 |
·大气稳定度对通量贡献气候区面积的影响 | 第64-65页 |
·风向与通量贡献气候区分布的相互关系 | 第65-67页 |
·23m和39m平均通量贡献气候区的特征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三种模型对观测高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 第69页 |
·中亚热带人工林碳水通量贡献气候区的特征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通量贡献区模型的验证 | 第70页 |
·森林内非均匀湍流的通量贡献区模型 | 第70页 |
·运用通量贡献区分析方法进行大气环境监测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个人简介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