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1 研究缘起与目的 | 第9页 |
| 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9-10页 |
| 3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10页 |
| 4 论文的理论框架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城市道路景观的认知 | 第12-26页 |
| 1 城市道路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 | 第13-14页 |
| ·城市道路景观的内涵 | 第13页 |
| ·城市道路景观的形成 | 第13页 |
| ·城市道路景观的特征 | 第13-14页 |
| 2 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14-19页 |
| ·城市道路景观的客体要素分析 | 第14-18页 |
| ·空间要素 | 第15-16页 |
| ·实体要素 | 第16-18页 |
| ·城市道路景观的主体要素分析 | 第18-19页 |
| 3 城市道路景观的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 ·景观破碎,缺乏整合 | 第19-21页 |
| ·专业分工有余、忽视了要素的关联 | 第20页 |
| ·沿街建筑个性突出、形成了无序的景观 | 第20页 |
| ·施工现场脏乱、割断了景观的连续性 | 第20页 |
| ·街道家具繁杂、加剧了景观的混乱 | 第20-21页 |
| ·以车为本,缺乏人性 | 第21-24页 |
| ·失去“人”的尺度 | 第21-22页 |
| ·威胁“人”的安全 | 第22页 |
| ·限制“人”的使用 | 第22-23页 |
| ·忽视“人”的体验 | 第23-24页 |
| ·否定“人”的认同 | 第24页 |
| ·漠视“人”的健康 | 第24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整合的设计理念 | 第26-38页 |
| 1 设计思想的转变 | 第27-29页 |
| ·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第27页 |
| ·系统论在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 ·城市道路景观整合的必要性 | 第28页 |
| ·“人性化”是城市道路景观整合的目的 | 第28-29页 |
| 2 以“人性化”为目的的整合研究 | 第29-37页 |
| ·人性化——城市道路景观整合的目的 | 第29-33页 |
| ·城市道路景观中人的行为规律 | 第29-32页 |
| ·人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心理需要 | 第29-30页 |
| ·人对城市道路景观的感知认知特性 | 第30页 |
| ·人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外显行为 | 第30-32页 |
| ·城市道路景观的人性化特性 | 第32-33页 |
| ·实现人的参与 | 第32页 |
| ·注重人的安全 | 第32页 |
| ·体现人的文化表达 | 第32页 |
| ·关爱人的健康 | 第32-33页 |
| ·兼顾人的公平 | 第33页 |
| ·整合——城市道路景观实现“人性化”的手段、方法 | 第33-37页 |
| ·整合的内涵 | 第33-35页 |
| ·整合是基于系统观念基础上“关系”的设计 | 第33-34页 |
| ·整合是对既有景观的改造更新 | 第34页 |
| ·整合意味着知识的系统综合 | 第34-35页 |
| ·整合是个连续动态的创作过程 | 第35页 |
| ·整合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 第35页 |
| ·以“人性化”为目的的整合原则 | 第35-37页 |
| ·整体连续性原则——人的连续性活动的客观要求 | 第35页 |
| ·层次性原则——城市道路景观层次性特征的反映 | 第35-36页 |
| ·综合多样性原则——满足人对景观环境认知的需求 | 第36-37页 |
| ·动态渐进性原则——景观演化的动态性与人的知觉恒定性的体现 | 第37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整合方法 | 第38-65页 |
| 1 城市道路景观与城市母系统的整合 | 第39-43页 |
| ·城市道路景观与城市交通的整合 | 第39-41页 |
| ·城市道路景观与城市用地规划的整合 | 第41页 |
| ·城市道路景观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合 | 第41-43页 |
| 2 城市道路景观自身的整合 | 第43-59页 |
| ·城市道路景观中诸要素的分类整合 | 第43-54页 |
| ·空间形态的整合 | 第43-47页 |
| ·各单元空间形态的整合 | 第44-46页 |
| ·整体空间形态的整合 | 第46-47页 |
| ·沿街建筑的整合 | 第47-51页 |
| ·纵向“历时”因素的连续 | 第48-49页 |
| ·横向“共时”要素的关联 | 第49-51页 |
| ·街道家具的整合 | 第51-52页 |
| ·数量“必需化” | 第51-52页 |
| ·布局“集约化” | 第52页 |
| ·色彩“协调化” | 第52页 |
| ·绿化系统的整合 | 第52-54页 |
| ·以乡土植物为主,创造丰富多彩的特色景观 | 第53页 |
| ·增大“绿量”,提高绿化系统的生态效益 | 第53页 |
| ·合理安排施工程序,缩短绿化景观的“待效期” | 第53页 |
| ·合理布局,充分发挥绿化系统改善道路环境质量的作用 | 第53-54页 |
| ·城市道路景观中诸要素间的交互整合 | 第54-59页 |
| ·客体要素的整合 | 第54-55页 |
| ·实体要素与空间要素的整合 | 第54页 |
| ·实体要素的整合 | 第54-55页 |
| ·主体要素的整合 | 第55-57页 |
| ·不同感觉体验的整合 | 第56页 |
| ·不同速度体验的整合 | 第56-57页 |
| ·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整合 | 第57-59页 |
| ·用人的尺度界定空间 | 第57-58页 |
| ·按照人的行为心理布置实体要素 | 第58-59页 |
| 3 以大连市城市道路景观为例浅析整合的方法 | 第59-63页 |
| ·历史沿革 | 第59-60页 |
| ·大连城市道路景观特色 | 第60-63页 |
| ·与城市交通、用地规划协调发展 | 第60页 |
| ·凸显自然景观、体现文化传承 | 第60-61页 |
| ·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共生” | 第61-63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结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