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农业合作形式论文--经济联合体论文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形式—“农超对接”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导论第11-22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二、研究相关动态第13-19页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9-20页
 四、创新点与不足第20-22页
第一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概述第22-53页
 第一节 合作经济思想的发展第22-33页
  一、早期合作经济思想的产生第22-25页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作经济思想第25-27页
  三、合作经济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第27-30页
  四、合作经济的内涵及外延第30-33页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基本问题第33-36页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及分类第33-34页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原因第34-35页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第35-36页
 第三节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第36-47页
  一、中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第36-38页
  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阶段及类型第38-44页
  三、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第44-47页
 第四节 国外发展农业合作社的经验借鉴第47-53页
  一、美国的农民合作社第47-49页
  二、日本的农协第49-50页
  三、荷兰的农民合作社第50-53页
第二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出现的新形式——“农超对接”第53-76页
 第一节 “农超对接”概述第53-56页
  一、“农超对接”的涵义第53-54页
  二、“农超对接”的发起过程第54-56页
 第二节 推出“农超对接”的现实原因第56-62页
  一、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第56-58页
  二、流通渠道抬高农产品成本第58-59页
  三、农民出售产品难度大,增产不增收第59-60页
  四、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第60-61页
  五、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大量形成第61-62页
 第三节 “农超对接”可行性的理论解释第62-68页
  一、交易成本过高导致传统农产品市场低效第62-66页
  二、“农超对接”带来的多赢效应分析第66-68页
 第四节 中国“农超对接”开展的现状第68-76页
  一、“农超对接”的发展情况第68-72页
  二、“农超对接”的有效模式: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第72-76页
第三章 “农超对接”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76-87页
 第一节 “农超对接”形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机遇第76-83页
  一、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第76-79页
  二、获得财政资金的扶持第79-80页
  三、享受“农超对接”过程中的税费优惠第80-81页
  四、获取稳定的经济利益第81-83页
 第二节 “农超对接”形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挑战第83-87页
  一、传统小农生产模式面对现代化零售企业第83-84页
  一、传统生产技术面对超市采购标准第84-85页
  三、落后的设施设备面对长距离配送第85页
  四、传统买卖意识面对现代化经营理念第85-86页
  五、信息不对称、谈判地位不平等面对市场化经济主体第86-87页
第四章 “农超对接”形式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第87-99页
 第一节 政府的保障推动措施第87-92页
  一、加大并落实各项政策的扶持力度第87-89页
  二、拓宽金融保障渠道第89-90页
  三、增加农业实用科技投入第90-91页
  四、积极搭建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平台第91页
  五、培育农产品现代流通人才第91-92页
  六、完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第92页
 第二节 超市的协同促进措施第92-95页
  一、增加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销售比重第93页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第93-94页
  三、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协助指导第94-95页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完善措施第95-99页
  一、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第95页
  二、加强标准化生产体系第95-96页
  三、优化组织管理体系第96-97页
  四、提高规模生产能力第97页
  五、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有品牌第97-99页
结语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牧区金融发展研究
下一篇:科技企业孵化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