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 第1-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地下围岩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解析法 | 第13页 |
1.2.2 数值分析方法 | 第13-18页 |
1.2.3 勘测及稳定性监测技求 | 第18-19页 |
1.2.4 不确定性方法 | 第19页 |
1.2.5 围岩体破坏分析的新方法 | 第19-20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巷道围岩与锚杆相互作用机理 | 第21-36页 |
2.1 锚固力的作用机理 | 第21-27页 |
2.1.1 径向锚固力的作用机理 | 第21-24页 |
2.1.2 径向锚固力的增阻特点 | 第24-26页 |
2.1.3 切向锚固力的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2.2 锚杆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27-29页 |
2.3 巷道围岩峰后剪胀变形模型 | 第29-33页 |
2.3.1 巷道围岩变形机理 | 第29页 |
2.3.2 巷道围岩峰后剪胀变形模型 | 第29-33页 |
2.4 锚杆锚固机理力学模型 | 第33-36页 |
2.4.1 锚固机理 | 第33页 |
2.4.2 锚固机理力学模型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室内相似模拟试验 | 第36-50页 |
3.1 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 | 第37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37页 |
3.1.2 实验内容 | 第37页 |
3.2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3.3 实验模型 | 第38-42页 |
3.3.1 相似材料的选择和计算 | 第38-40页 |
3.3.2 锚杆 | 第40页 |
3.3.3 位移、应力传感器 | 第40-42页 |
3.4 模型的加载测试系统 | 第42-45页 |
3.5 测点的布置 | 第45-48页 |
3.5.1 锚杆的布置 | 第45-47页 |
3.5.2 应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布置 | 第47-48页 |
3.6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有限元数值模拟与相似模拟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0-92页 |
4.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50-59页 |
4.1.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矩阵形式 | 第50-53页 |
4.1.2 理想塑性材料弹塑性矩阵 | 第53-54页 |
4.1.3 非线性方程组解法 | 第54-56页 |
4.1.4 单元位移模式及插值函数 | 第56-58页 |
4.1.5 等参变换 | 第58-59页 |
4.2 有限元程序ANSYS简介 | 第59-61页 |
4.3 模型的简化处理 | 第61-63页 |
4.4 模型的尺寸和边界条件 | 第63页 |
4.5 有限元模型的单元类型及参数选择 | 第63-65页 |
4.5.1 模型的单元类型 | 第63-65页 |
4.5.2 模型的参数选择 | 第65页 |
4.6 模型单元的划分 | 第65-67页 |
4.7 模拟计算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67-90页 |
4.7.1 巷道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67-79页 |
4.7.2 巷道围岩变形场分析 | 第79-85页 |
4.7.3 锚杆工作载荷与巷道围岩表面位移的相关分析 | 第85-90页 |
4.8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