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以西宁市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思维方式的落后 | 第12页 |
·生态保护研究在规划中缺乏独特性 | 第12-13页 |
·方法不完善,仍在探索阶段 | 第13页 |
·研究目的、意义、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阶段与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研究 | 第16-21页 |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 第16-17页 |
·景观 | 第16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16-17页 |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进程 | 第17-18页 |
·景观生态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 第18-19页 |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第19-21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8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区位概况 | 第21-22页 |
·自然条件 | 第22-25页 |
·地形地貌状况 | 第22页 |
·地质状况 | 第22-23页 |
·气候资源条件 | 第23-24页 |
·水系水文状况 | 第24-25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5-28页 |
·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前景 | 第27-28页 |
第4章 西宁市景观要素的确定 | 第28-34页 |
·“斑块——廊道——基质”空间镶嵌体理论 | 第28-30页 |
·景观斑块 | 第28-29页 |
·景观廊道与连接度 | 第29页 |
·景观基质 | 第29-30页 |
·镶嵌体 | 第30页 |
·景观化生态要素分类 | 第30-32页 |
·生态敏感要素 | 第30-31页 |
·生态安全要素 | 第31页 |
·文化遗产要素 | 第31页 |
·其他要素 | 第31-32页 |
·生态要素景观化 | 第32-34页 |
·西宁现状景观格局分析 | 第32页 |
·西宁生态要素景观化 | 第32-34页 |
第5章 基底构造与生态安全模型构建 | 第34-60页 |
·构造规划基底 | 第34-45页 |
·高程 | 第35-36页 |
·坡度 | 第36-37页 |
·水源涵养 | 第37-38页 |
·水土流失 | 第38-39页 |
·地质灾害 | 第39-40页 |
·基底建立 | 第40-45页 |
·生态安全格局模型构建 | 第45-60页 |
·生物保护安全模型 | 第45-52页 |
·乡土文化安全模型 | 第52-55页 |
·游憩安全模型 | 第55-57页 |
·视觉安全模型 | 第57-58页 |
·区域整体适宜性模型构建 | 第58-60页 |
第6章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布局 | 第60-75页 |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 第60-64页 |
·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60-62页 |
·生态敏感格局下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62-64页 |
·基本农田布局与空间调整 | 第64-67页 |
·格局下的分等定级情况分析 | 第64-66页 |
·确定农用地需求量 | 第66页 |
·生态空间格局保护下的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 第66-67页 |
·牧业用地区布局与空间调控 | 第67-69页 |
·格局下的牧草地现状分析 | 第67-68页 |
·牧草地需求量预测 | 第68页 |
·生态格局保护下的牧业用地区空间分布 | 第68-69页 |
·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格局 | 第69-72页 |
·确定建设用地需求量 | 第69页 |
·无序的建设用地扩张 | 第69-70页 |
·生态空间格局约束下的城镇用地布局 | 第70-72页 |
·其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 第72页 |
·一般农业用地区 | 第72页 |
·生态环境景观保护区 | 第72页 |
·规划方案评价研究与可行性分析 | 第72-75页 |
·社会效益评价 | 第73页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73页 |
·生态效益评价 | 第73-75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页 |
·创新点 | 第75-76页 |
·不足及建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图 | 第82-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