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工程水文学论文

水文要素对人类活动响应的研究——以和田河流域为例

1 绪论第1-35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研究回顾第12-17页
     ·研究背景第13页
     ·国外研究回顾第13-16页
     ·国内研究回顾第16-17页
   ·研究进展第17-33页
     ·水量平衡研究第17-18页
     ·水文水资源研究第18-19页
     ·水文循环研究第19-22页
     ·气候变化研究第22-23页
     ·绿洲研究第23-33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3-34页
   ·小结第34-35页
2 和田河流域第35-43页
   ·地理位置第35页
   ·气候第35-37页
   ·和田河第37-40页
     ·水系第37页
     ·水文特性第37-39页
     ·水质第39页
     ·泥沙第39-40页
   ·社会经济第40页
   ·生态环境第40-42页
   ·小结第42-43页
3 气候要素演变与现状第43-53页
   ·气温第43-46页
     ·气温的年际变化第43-44页
     ·气温的年内变化第44-45页
     ·气温变化的趋势性第45-46页
     ·气温变化的周期性第46页
   ·降水第46-49页
     ·降水的年际变化第46-47页
     ·降水的年内变化第47-49页
   ·蒸发第49-51页
     ·蒸发的年际变化第49页
     ·蒸发的年内变化第49-51页
   ·湿度第51-52页
     ·湿度的年际变化第51页
     ·湿度的年内变化第51-52页
   ·小结第52-53页
4 径流演变与现状第53-64页
   ·径流的形成第53-54页
   ·径流的多年变化第54-56页
     ·年际变化第54-55页
     ·代际变化第55-56页
   ·径流的年内变化第56-57页
   ·径流的趋势分析第57-58页
   ·径流的周期分析第58-59页
   ·洪水第59-61页
     ·洪水成因第59页
     ·洪水特点第59-60页
     ·洪灾遭遇情况第60-61页
   ·径流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第61-62页
     ·年径流累积曲线分析第61-62页
     ·有序聚类分析法第62页
   ·小结第62-64页
5 耗水演变与现状第64-111页
   ·干旱区流域耗水第64-67页
     ·干旱区流域特点第64-66页
     ·干旱区流域耗水特点第66-67页
     ·干旱区流域耗水方式第67页
   ·和田绿洲灌区引水量第67-72页
     ·资料选取第67-68页
     ·引水量趋势分析第68页
     ·引水量与径流量的关联度分析第68-72页
   ·和田河流域用水第72-77页
     ·用水结构第72-73页
     ·灌溉面积及其历年变化第73页
     ·农业总产值与总用水量第73-75页
     ·生态用水第75-77页
   ·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第77-96页
     ·水文模型第77-78页
     ·干旱区平原绿洲四水转化第78-82页
     ·模型结构第82-91页
     ·模型应用第91-96页
   ·耗水现状第96-101页
     ·水库第96-97页
     ·河流第97-98页
     ·地下水第98-99页
     ·灌区第99-100页
     ·绿洲研究区第100-101页
   ·耗水演变第101-110页
     ·水库第101-102页
     ·河流第102-103页
     ·灌区第103-108页
     ·绿洲研究区第108-109页
     ·和田河干流第109-110页
   ·小结第110-111页
6 人类活动演变与现状第111-133页
   ·人类活动的传统理念第111-112页
   ·和田河流域的变迁第112-117页
     ·和田历史沿革第112-113页
     ·塔里木河的变迁第113-114页
     ·和田河的变迁第114页
     ·和田绿洲的变迁第114-117页
   ·和田绿洲第117-119页
     ·农业第117-118页
     ·工业第118页
     ·人口第118-119页
   ·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第119-131页
     ·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内涵第119-121页
     ·模糊综合评价第121-126页
     ·和田河流域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综合评价第126-131页
   ·小结第131-133页
7 和田绿洲适宜规模第133-154页
   ·绿洲第133-138页
     ·绿洲概念第133-135页
     ·绿洲分类第135-138页
   ·可持续发展第138-146页
     ·可持续发展概念第138页
     ·绿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第138-140页
     ·和田绿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40-143页
     ·和田绿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143-146页
   ·适宜绿洲第146-153页
     ·干旱区适宜绿洲研究第146-147页
     ·适宜绿洲数学模型第147-151页
     ·实例研究第151-152页
     ·适宜耕地第152-153页
   ·小结第153-154页
8 结语第154-157页
致谢第157-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6页
附录第166-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语歧义的成因探析
下一篇:基于移动Agent的入侵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