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 第1-13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3.1 国外研究 | 第17-20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20-2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22-23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23-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5.1 理论分析和个案研究相结合 | 第24-25页 |
1.5.2 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 第25页 |
1.5.3 宏观分析和微观规划相结合 | 第25-26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3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31页 |
2.1.1 空间 | 第26-27页 |
2.1.2 城市滨水空间 | 第27-28页 |
2.1.3 城市滨水空间评价 | 第28-29页 |
2.1.4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 | 第29-31页 |
2.2 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1-36页 |
2.2.1 人居环境学 | 第31-32页 |
2.2.2 景观生态学 | 第32-33页 |
2.2.3 人文地理学 | 第33-34页 |
2.2.4 景观建筑学 | 第34-35页 |
2.2.5 设计艺术学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城市滨水空间发展解析 | 第38-45页 |
3.1 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38-39页 |
3.1.1 形成阶段 | 第38页 |
3.1.2 繁荣阶段 | 第38页 |
3.1.3 衰退阶段 | 第38-39页 |
3.1.4 复兴阶段 | 第39页 |
3.2 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39-41页 |
3.2.1 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39-40页 |
3.2.2 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40-41页 |
3.3 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41-44页 |
3.3.1 开发模式 | 第42页 |
3.3.2 规划设计 | 第42-43页 |
3.3.3 管理决策 | 第43页 |
3.3.4 实施建设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城市滨水空间系统分析 | 第45-53页 |
4.1 城市滨水空间系统论 | 第45-47页 |
4.1.1 系统思想 | 第45-46页 |
4.1.2 城市滨水空间系统研究的意义 | 第46页 |
4.1.3 城市滨水空间系统在城市巨系统中的位置 | 第46-47页 |
4.2 城市滨水空间结构模型 | 第47-49页 |
4.2.1 结构模型 | 第47-48页 |
4.2.2 城市滨水空间结构的特点 | 第48-49页 |
4.3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系统集成方法论 | 第49-52页 |
4.3.1 从定性到定量的规划系统集成方法 | 第49-50页 |
4.3.2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系统集成方法的运作模式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城市滨水空间的目标价值与评价体系 | 第53-65页 |
5.1 城市滨水空间的目标价值取向 | 第53-54页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4-57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54-55页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5-57页 |
5.3 建立评价模型 | 第57-61页 |
5.3.1 评语集合的确定 | 第57页 |
5.3.2 评价因子权重的求取 | 第57-58页 |
5.3.3 指标的分级标准 | 第58-60页 |
5.3.4 隶属度的确定 | 第60-61页 |
5.3.5 模糊评判计算 | 第61页 |
5.4 案例综合评价——以延安南关街小区为例 | 第61-64页 |
5.4.1 延安南关街小区概况 | 第61-62页 |
5.4.2 延安南关街小区综合评价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方法 | 第65-76页 |
6.1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原则 | 第65-66页 |
6.1.1 遵从自然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 第65页 |
6.1.2 文脉延续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原则 | 第65-66页 |
6.1.3 多目标兼顾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的原则 | 第66页 |
6.2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方法 | 第66-70页 |
6.2.1 生态廊道 | 第66-68页 |
6.2.2 景观序列 | 第68-69页 |
6.2.3 场所文脉 | 第69-70页 |
6.3 案例分析 | 第70-73页 |
6.3.1 渭河咸阳湖生态环境景观规划 | 第70-71页 |
6.3.2 吴堡县商贸区街景设计 | 第71-72页 |
6.3.3 绥德县千狮桥景观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7 城市滨水空间客体要素规划设计 | 第76-87页 |
7.1 水体环境 | 第76-77页 |
7.1.1 河流水质 | 第76-77页 |
7.1.2 河流水量 | 第77页 |
7.2 河流护岸 | 第77-80页 |
7.2.1 护岸类型 | 第78-79页 |
7.2.2 生态驳岸 | 第79-80页 |
7.3 滨水用地 | 第80-81页 |
7.4 交通空间环境 | 第81-83页 |
7.4.1 滨水车行道 | 第81-82页 |
7.4.2 滨水步行道 | 第82-83页 |
7.5 建筑空间环境 | 第83-84页 |
7.6 绿地空间环境 | 第84-86页 |
7.7 其他人工环境设施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8 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管理模式建构 | 第87-94页 |
8.1 复合开发模式 | 第87-88页 |
8.1.1 实施复合开发的意义 | 第87页 |
8.1.2 复合开发模式的内涵 | 第87-88页 |
8.2 综合管理模式 | 第88-90页 |
8.2.1 三种开发管理模式的比较 | 第88-89页 |
8.2.2 综合管理模式的建构 | 第89-90页 |
8.3 公众参与 | 第90-92页 |
8.3.1 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 第90-91页 |
8.3.2 城市滨水空间公众参与的实施对策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9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4-96页 |
9.1 结论 | 第94-95页 |
9.1.1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9.1.2 创新之处 | 第95页 |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附录 | 第103-109页 |
一、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表 | 第103-106页 |
二、层次分析法专家名单一览表 | 第106-107页 |
三、延安南关街小区滨水空间环境质量居民问卷调查表 | 第107-108页 |
四、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规划设计项目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