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问题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移动数据业务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3-1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30页 |
·电信业务定价理论 | 第16-24页 |
·定价目标 | 第16页 |
·定价准则 | 第16-18页 |
·定价方法 | 第18-24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4-29页 |
·系统动力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24-26页 |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 第26-27页 |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第27-28页 |
·系统动力学的仿真软件 | 第28页 |
·采用系统动力学分析移动数据业务定价模式的可行性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移动数据业务的定价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0-37页 |
·移动数据业务定价模式现状 | 第30-33页 |
·按实际使用量定价模式 | 第30页 |
·包月套餐式定价模式 | 第30-33页 |
·包月不限流量式定价模式 | 第3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移动数据流量呈爆发式增长 | 第34页 |
·移动网络不堪重负 | 第34-35页 |
·移动数据业务增量不增收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单一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供求模型建模仿真 | 第37-50页 |
·建模思路 | 第37-40页 |
·建模思想 | 第37页 |
·模型主体及因果关系 | 第37-38页 |
·SD模型的主要反馈关系 | 第38-40页 |
·模型流图结构 | 第40-41页 |
·模型假设 | 第40页 |
·模型存量流量图结构 | 第40-41页 |
·模型的因果关系分析说明 | 第41-43页 |
·消费子系统 | 第41-42页 |
·生产子系统 | 第42-43页 |
·仿真说明 | 第43-45页 |
·模型设置 | 第43页 |
·模型中参数等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43-44页 |
·模型的方程 | 第44-45页 |
·仿真与控制分析 | 第45-50页 |
·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总收入指标 | 第45-46页 |
·网络容量指标 | 第46页 |
·用户数指标 | 第46-47页 |
·网络阻塞系数指标 | 第47-48页 |
·分析结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双寡头移动数据业务供求竞争模型建模仿真 | 第50-68页 |
·建模思路 | 第50-51页 |
·建模思想 | 第50页 |
·模型主体及因果关系 | 第50-51页 |
·模型流图结构 | 第51-54页 |
·模型假设 | 第51-52页 |
·模型存量流量图结构 | 第52-54页 |
·模型的因果关系分析说明 | 第54-56页 |
·运营商供求子系统 | 第54-55页 |
·转网子系统 | 第55-56页 |
·仿真说明 | 第56页 |
·模型设置 | 第56页 |
·模型的方程 | 第56页 |
·仿真与控制分析 | 第56-65页 |
·B按照实际使用量收费、A采取三种定价模式时的指标 | 第57-60页 |
·B采取包月套餐、A采取三种定价模式时的指标 | 第60-62页 |
·B采取包月不限流量、A采取三种定价模式时的指标 | 第62-65页 |
·双寡头市场定价策略博弈分析 | 第65-68页 |
·数据业务总收入指标博弈分析 | 第65-66页 |
·用户数指标博弈分析 | 第66-67页 |
·分析结论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验证性结论 | 第68-69页 |
·预测性结论 | 第69页 |
·创新性结论 | 第69页 |
·研究不足之处 | 第69页 |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Ⅰ | 第74-77页 |
附录Ⅱ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