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蛋白质静电吸附平衡与动力学的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页
   ·前言第8-9页
   ·离子交换吸附分离技术简介第9页
   ·离子交换色谱第9-12页
     ·离子交换吸附剂第10页
     ·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第10-11页
     ·离子交换色谱的影响因素第11-12页
     ·离子交换色谱的应用第12页
   ·吸附平衡模型第12-18页
     ·以质量作用定律为基础的吸附平衡模型第12-17页
     ·不以质量作用定律为基础的吸附平衡模型第17-18页
   ·蛋白质的吸附动力学第18-21页
     ·孔扩散模型第19页
     ·表面扩散模型第19-20页
     ·平行扩散模型第20页
     ·均质固相扩散模型第20-21页
     ·蛋白质在吸附介质中的表面扩散第21页
   ·本文工作目的及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的统计热力学模型第23-43页
   ·前言第23-24页
   ·模型建立第24-27页
     ·模型假设第24页
     ·模型推导第24-27页
   ·实验方法与设备第27-29页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7-28页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8页
     ·吸附剂性质的测定第28-29页
     ·蛋白质吸附平衡实验第29页
   ·结果与讨论第29-40页
     ·液相条件对α_1 的影响第31-32页
     ·液相条件对k_(11) 的影响第32-34页
     ·讨论第34-40页
   ·小结第40页
 本章符号表第40-43页
第三章 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的非理想吸附相模型第43-55页
   ·前言第43页
   ·模型建立第43-47页
     ·模型假设第43-44页
     ·模型推导第44-47页
   ·实验方法与设备第47页
   ·结果与讨论第47-53页
     ·液相条件对α_1 的影响第49-50页
     ·液相条件对B_(11) 的影响第50-51页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第51-52页
     ·NIAP 模型与ST 模型的比较第52-53页
   ·小结第53页
 本章符号表第53-55页
第四章 双组分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模型第55-63页
   ·前言第55页
   ·双组分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模型第55-58页
     ·双组分统计热力学模型(ST 模型)第55-56页
     ·有效面积模型(AA 模型)第56-58页
   ·吸附平衡实验第58页
   ·结果与讨论第58-61页
     ·单组分蛋白质吸附平衡第58-60页
     ·双组分蛋白质竞争性吸附平衡第60-61页
     ·ST 模型与AA 模型的比较第61页
   ·小结第61-62页
 本章符号表第62-63页
第五章 分子平均场理论的应用—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第63-88页
   ·前言第63-64页
   ·分子平均场理论第64-66页
   ·模型解法第66-67页
   ·结果与讨论第67-85页
     ·单组分蛋白质静电作用吸附平衡第67-76页
     ·双组分蛋白质静电吸附平衡第76-85页
   ·小结第85-86页
 本章符号表第86-88页
第六章 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第88-101页
   ·前言第88-89页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89-90页
     ·扩散通量方程第89-90页
     ·吸附剂颗粒内部扩散模型第90页
   ·研究方法第90-94页
     ·平行扩散模型中表面扩散系数的确定第91-92页
     ·表面扩散模型中表面扩散系数的确定第92-94页
   ·结果与讨论第94-99页
     ·液相条件对蛋白质表面扩散系数的影响第95-96页
     ·液相条件对蛋白质孔扩散系数的影响第96-98页
     ·采用不同扩散通量方程时蛋白质内扩散系数的比较第98-99页
   ·小结第99页
 本章符号表第99-10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1-105页
   ·全文总结第101-103页
   ·创新点第103页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4页
附录一第114-11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卡托普利延迟起释型缓释片的研制、质量控制及其在Beagle犬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320例小儿哮喘的相关性因素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