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引言 | 第7-9页 |
1.2 混沌的判定、通向混沌的途径 | 第9-11页 |
1.3 混沌产生的优缺点以及噪声的影响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1.4 噪声诱发混沌与本论文的工作 | 第12-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模型的选取与安全盆的侵蚀 | 第14-25页 |
2.1 引言 | 第14-17页 |
2.2 动力学模型的选取以及其安全盆的侵蚀情况 | 第17-19页 |
2.3 随机激励因素 | 第19-21页 |
2.4 随机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学模型 | 第21-22页 |
2.5 随机激励作用下系统安全盆的侵蚀情况 | 第22-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倍周期分岔至混沌道路 | 第25-39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软弹簧杜芬振子的分岔图及其相图 | 第25-32页 |
3.3 软弹簧杜芬振子的庞卡莱映射图和里亚普诺夫指数图 | 第32-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随机平均与联合概率密度 | 第39-52页 |
4.1 引言 | 第39-40页 |
4.2 强非线性系统的随机平均方法 | 第40-44页 |
4.3 软弹簧杜芬振子的随机平均方程 | 第44-47页 |
4.4 联合概率密度 | 第47-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科研与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