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4页 |
1.1 钢结构建筑系统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 钢结构建筑楼承板体系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钢结构建筑楼承板组合楼板结构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 第14-35页 |
2.1 钢结构建筑楼板结构体系的主要形式 | 第14-16页 |
2.1.1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 | 第14-15页 |
2.1.2 叠合楼板 | 第15页 |
2.1.3 楼承板组合楼板 | 第15-16页 |
2.2 组合楼板的工作原理 | 第16-26页 |
2.2.1 受力原理 | 第16-22页 |
2.2.2 防火原理 | 第22-25页 |
2.2.3 防锈原理 | 第25-26页 |
2.3 组合楼板的应用特点和要求 | 第26-27页 |
2.4 楼承板产品体系的介绍 | 第27-35页 |
2.4.1 楼承板产品的主要板型和规格 | 第27-30页 |
2.4.2 楼承板的配件产品 | 第30-32页 |
2.4.3 楼承板的产品标准和依据 | 第32-33页 |
2.4.4 楼承板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工作原理和测试方法 | 第33-35页 |
第3章 楼承板组合楼板设计方法及原理 | 第35-50页 |
3.1 材料和计算数据的选用 | 第35页 |
3.2 楼承板及栓钉的强度设计值和板型选用 | 第35-37页 |
3.3 相关设计规范和要求 | 第37页 |
3.4 设计计算 | 第37-44页 |
3.4.1 施工阶段计算 | 第37-38页 |
3.4.2 使用阶段计算 | 第38-42页 |
3.4.3 组合楼板的挠度、裂缝和自震频率验算 | 第42-44页 |
3.5 抗火原理与计算 | 第44-46页 |
3.5.1 抗火原理 | 第44-45页 |
3.5.2 抗火计算 | 第45页 |
3.5.3 工程应用 | 第45-46页 |
3.6 构造要求 | 第46-50页 |
第4章 楼承板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 第50-74页 |
4.1 工程基本概况 | 第50页 |
4.2 设计参数和材料选用 | 第50-51页 |
4.3 设计计算 | 第51-65页 |
4.3.1 施工阶段楼承板的受力计算 | 第51-54页 |
4.3.2 使用阶段楼承板的受力计算 | 第54-63页 |
4.3.3 计算结果整理 | 第63-65页 |
4.4 楼承板组合楼板的施工 | 第65-74页 |
4.4.1 材料选型与定购管理 | 第65页 |
4.4.2 施工准备 | 第65-67页 |
4.4.3 施工工艺 | 第67-71页 |
4.4.4 质量检验 | 第71-73页 |
4.4.5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 第73-74页 |
第5章 技术经济评价 | 第74-103页 |
5.1 分析方法 | 第74-79页 |
5.1.1 概述 | 第74-75页 |
5.1.2 差值分析法的定义、原理、方法和程序 | 第75-78页 |
5.1.3 差值分析法的使用条件 | 第78-79页 |
5.2 分析模型 | 第79-89页 |
5.2.1 模型关系构造 | 第79-80页 |
5.2.2 成本归集和分析 | 第80-82页 |
5.2.3 设计分析模型 | 第82-86页 |
5.2.4 模型参数组的意义和分析评价方法 | 第86-89页 |
5.3 案例分析 | 第89-100页 |
5.3.1 对比工程的总体概况 | 第89-91页 |
5.3.2 对比项目的总体技术经济指标 | 第91-94页 |
5.3.3 对比项目分析指标测算 | 第94-100页 |
5.3.4 测算结果分析 | 第100页 |
5.4 综合评价 | 第100-101页 |
5.5 分析的局限性 | 第101页 |
5.6 分析的意义 | 第101-103页 |
第6章 楼承板体系的推广应用 | 第103-105页 |
6.1 楼承板体系应用的发展前景 | 第103-104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0-111页 |
个人技术简历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