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断层对流体垂向输导的证据 | 第14页 |
·断裂带对流体起垂向输导作用的部位 | 第14-16页 |
·断裂带内流岩反应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 第16-17页 |
·断裂在流体超压产生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断裂作用及其内部流体的流动机制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1-23页 |
·主要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方法方面 | 第23页 |
·认识方面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库车地区地质背景与断裂发育特征 | 第24-32页 |
·构造背景 | 第24-26页 |
·构造格局特征 | 第24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4-26页 |
·地层层序发育特征 | 第26-29页 |
·克拉苏冲断带分层结果的调整 | 第29页 |
·断裂发育特征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断裂垂向输导流体的优势路径及其分布预测 | 第32-60页 |
·断裂带的结构与断裂垂向输导流体的潜在路径 | 第32-36页 |
·断层核 | 第32-34页 |
·断层破裂带 | 第34-35页 |
·断裂垂向输导流体的潜在路径 | 第35-36页 |
·断裂流体的活动信息及断裂垂向输导流体的优势路径 | 第36-43页 |
·断裂流体的活动信息 | 第36-43页 |
·断裂垂向输导流体的优势路径 | 第43页 |
·断裂垂向输导流体优势路径分布的预测 | 第43-60页 |
·断裂活动期区域应力场的恢复 | 第44-56页 |
·断裂垂向有利输导部位的分布 | 第56-60页 |
第四章 断裂活动后的流体动力场 | 第60-94页 |
·断裂活动后异常超压的主要类型 | 第60-63页 |
·精细刻画后的沉积型流体动力 | 第63-74页 |
·古流体压力恢复模型 | 第63-64页 |
·模型参数 | 第64-68页 |
·约束条件 | 第68-69页 |
·模拟井网 | 第69页 |
·模拟结果 | 第69-74页 |
·考虑挤压增压后的流体动力 | 第74-79页 |
·挤压型超压模型 | 第74-75页 |
·水平挤压应力对流体压力的增量 | 第75-76页 |
·考虑挤压后的流体动力场 | 第76-79页 |
·考虑断裂传递超压后的流体动力 | 第79-94页 |
·断裂传递型超压的识别和计算 | 第81-92页 |
·断裂活动后的流体动力 | 第92-94页 |
第五章 断裂活动期的瞬时流场及断裂的输导性 | 第94-106页 |
·断裂流体流动规律的探讨 | 第94页 |
·断裂流体瞬时流动的刻画 | 第94-96页 |
·地质模型 | 第96-98页 |
·边界条件 | 第96页 |
·物性参数 | 第96-98页 |
·数值模拟 | 第98-102页 |
·地质模型的网格化及参数分区 | 第98页 |
·数值模拟过程 | 第98-99页 |
·模拟结果 | 第99-102页 |
·活动期开启断裂的输导性 | 第102-106页 |
·活动期开启断裂的渗透率 | 第102-104页 |
·活动期开启断裂的输导性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活动期垂向开启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106-118页 |
·断裂活动、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年代 | 第106-109页 |
·流体包裹体分析的成藏年代 | 第106-108页 |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 | 第108-109页 |
·断裂垂向输导有利部位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 第109-111页 |
·流体动力场背景下的活动期垂向开启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111-113页 |
·断裂传递压力后的流体动力场控制下的天然气侧向运移成藏 | 第111-112页 |
·高势差驱动下的天然气沿活动期高输导性断裂垂向运移成藏 | 第112-113页 |
·断裂活动中的瞬时流场对油气成藏的作用 | 第113-114页 |
·断裂活动期的输导性、破坏性与油气成藏有效性的关系 | 第114-116页 |
·断裂活动期的输导性与油气成藏有效性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断裂活动期的破坏性与油气成藏有效性的关系 | 第116页 |
·构造应力在断裂活动、流体动力与油气成藏关系中的作用 | 第116-118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作者简介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