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2页 |
一、 美国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 第8-9页 |
二、 贸易政策协调的层次和范围 | 第9-10页 |
三、 本文的研究立意--贸易政治的互动传导机制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对多边贸易谈判的影响 | 第12-39页 |
一、 美国贸易谈判机构设置及其运作机制 | 第12-14页 |
(一) 政府三级跨部门的贸易委员会设置 | 第12页 |
(二) 美国贸易谈判的国内准备阶段 | 第12-14页 |
二、 美国国内贸易利益集团参与贸易谈判的法律渊源 | 第14-19页 |
(二) 《1974年贸易法》第19编第12章第2154节(CHAPTER12 Sec. 2151.)-提出要价的先决条件 | 第15页 |
(三) 《1974年贸易法》第19编第12章第2155节(CHAPTER12 Sec. 2151.)-来自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信息和建议 | 第15-19页 |
三、 美国政府产业谈判咨询计划 | 第19-23页 |
(一) 1974年产业谈判咨询计划的实施 | 第19页 |
(二) 私营部门参与贸易政策谈判的三级机构设置 | 第19-21页 |
(三) WTO体制下私营部门参与谈判体制的发展 | 第21页 |
(四) 私营部门通过地方政府与USTR的间接互动--其他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与USTR的联络机制 | 第21-23页 |
四、 贸易谈判中国会的作用以及利益集团对贸易立法的影响 | 第23-31页 |
(一) 国会政治与贸易政策的制定 | 第23-24页 |
(二) 国会对USTR贸易谈判的监督 | 第24-28页 |
(三) 国会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的核心和基础 | 第28-31页 |
五、 利益集团对国会贸易政策的影响 | 第31-35页 |
(一) 采取各种手段对议员进行游说 | 第31页 |
(二) 在政治选举中提供竞选资金 | 第31-32页 |
(三) 各个贸易领域“专家网”的形成提高了利益集团游说的效率 | 第32页 |
(四) “阳光法案”和广泛的听证制度 | 第32-33页 |
(五) 通过两党政治斗争 | 第33页 |
(六) 通过影响公众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 | 第33-35页 |
六、 美国利益集团参与贸易谈判机制的特点 | 第35-39页 |
(一) 私营部门参与机制创造了一个法制化的竞争平台 | 第35-36页 |
(二) 私人参与谈判平衡了各方利益,保障了贸易协定的顺利接受和执行 | 第36-37页 |
(三) 贸易政策制定的“集权化”和“泛政治化”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美国贸易政治如何影响WTO多边贸易谈判 | 第39-58页 |
一、 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是否拥有直接影响多边贸易谈判手段和途径 | 第39-40页 |
(一) 国际层面的产业协会 | 第39页 |
(二) 反全球化的示威 | 第39-40页 |
二、 多边贸易体制的决策机制--WTO谈判的运作过程 | 第40-49页 |
(一) WTO的正式决策机制 | 第41-44页 |
(二) WTO正式程序的虚设 | 第44-46页 |
(三) WTO决策过程中的决定性部分-非正式谈判程序 | 第46-49页 |
三、 美国对WTO谈判施加影响的手段和途径 | 第49-58页 |
(一) 国内政治压力本身成为美国谈判代表讨价还价的借口 | 第49-50页 |
(二) 美国区域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增强了其谈判地位 | 第50-52页 |
(三) 美国通过官员逐个游说,对许多成员带来了政治经济压力 | 第52-53页 |
(四) “大国退出”的威胁赋予美国实质上的否决权 | 第53页 |
(五) 美国与欧盟之间的私下协调和斗争决定着整个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 | 第53-54页 |
(六) 充满美国价值观的WTO现存规则的根本性变动非常困难 | 第54-55页 |
(七) 在许多优势领域美国有着最强的谈判地位 | 第55-56页 |
(八) 美国单边主义对WTO原则的背离 | 第56-58页 |
第三章 WTO多边贸易体制对美国国内贸易政治的影响 | 第58-66页 |
一、 GATT/WTO体制的发展推动了国内贸易利益集团参与谈判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 第58页 |
二、 一揽子协议的达成及实施必须要求美国付出对价,放弃一部分利益集团的政策诉求 | 第58-61页 |
(一) 美国在国际压力下对国内法规调整 | 第58-59页 |
(二) 加入贸易协定和参与贸易谈判成为政府平衡国内压力的工具 | 第59-60页 |
(三) “压力阀条款”对国内政治压力的约束 | 第60页 |
(四)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迫使政府放弃一些保护主义的做法 | 第60-61页 |
三、 政府利用贸易谈判活动获取国内利益集团的租金,从而可能存在利益集团行业的过度投资 | 第61-64页 |
四、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为政府、国会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协调提供了缓冲期 | 第64-65页 |
五、 加速了国内贸易政治的泛政治化和集权化的分离--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资源从立法更多地转向行政 | 第65-66页 |
结论和启示 | 第66-68页 |
一、 中国在WTO中的地位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 | 第66页 |
二、 如何建立我国不同利益主体参与贸易谈判的制度 | 第66-67页 |
三、 中国企业是否并且如何参与我国政府的贸易谈判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