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概述 | 第12-19页 |
·土地复垦、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概念 | 第12-14页 |
·土地复垦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 第12-13页 |
·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概念 | 第13-14页 |
·国内外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目前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成果及方向 | 第16-19页 |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矿区废弃地的基质改良 | 第16页 |
·矿区废弃地建立稳定地表、控制侵蚀的研究 | 第16-17页 |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树种选择的研究 | 第17页 |
·当前矸石山植被恢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热点研究方向 | 第17-19页 |
·矸石山植被恢复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矸石山植被恢复中的热点研究方向 | 第18-19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3页 |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第19-20页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气候特征 | 第19页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19页 |
·地质、地震烈度 | 第19-20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页 |
·覆被矸石山概况 | 第20页 |
·矸石山立地条件分析 | 第20-23页 |
·气候条件 | 第21页 |
·地形特征 | 第21页 |
·矸石山组成物质 | 第21页 |
·水分特征 | 第21页 |
·煤矸石的供肥能力 | 第21-22页 |
·植物情况 | 第22-23页 |
4 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3-26页 |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3页 |
·本研究的方法 | 第23-24页 |
·外业工作方面 | 第23-24页 |
·内业工作方面 | 第24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5 土壤理化性质的对比研究 | 第26-31页 |
·土壤化学性质 | 第26-28页 |
·同一矸石山不同树种土壤化学性质对比研究 | 第26-27页 |
·PH值 | 第26页 |
·有机质含量 | 第26-27页 |
·全氮含量 | 第27页 |
·速效磷、钾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同一树种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化学性质对比研究 | 第27-28页 |
·矸石山与一般林地相同种植年限树种土壤化学性质的对比研究 | 第28页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28-31页 |
·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平均比重、容重、孔隙度的对比研究 | 第28-29页 |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比重、容重、总孔隙度的对比研究 | 第29-31页 |
6 土壤水分变化情况研究 | 第31-34页 |
·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 | 第31-32页 |
·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 | 第32-34页 |
7 土壤水分入渗研究 | 第34-37页 |
8 土壤温度对比研究 | 第37-48页 |
·绿化矸石山、裸露矸石山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变化 | 第37-44页 |
·七月份典型晴天绿化矸石山、裸露矸石山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变化 | 第37-38页 |
·八月份典型晴天绿化矸石山、裸露矸石山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变化 | 第38-40页 |
·九月份典型晴天绿化矸石山、裸露矸石山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变化 | 第40-41页 |
·十月份典型晴天绿化矸石山、裸露矸石山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变化 | 第41-42页 |
·四月份典型晴天绿化矸石山、裸露矸石山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变化 | 第42-44页 |
·绿化矸石山、裸露矸石山土壤温度随时间变化 | 第44-45页 |
·绿化矸石山与裸露矸石山土壤温度对比 | 第45-48页 |
9 土壤中微量元素以及有毒元素的研究 | 第48-57页 |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对比研究 | 第48-51页 |
·植被恢复5年矸石山土壤微量元素的对比研究 | 第48-49页 |
·锌 | 第48-49页 |
·铜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页 |
·植被恢复18年矸石山土壤微量元素的对比研究 | 第49-51页 |
·锌 | 第49-50页 |
·铜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页 |
·土壤中有毒元素的对比研究 | 第51-56页 |
·植被恢复5年矸石山土壤中有毒元素的对比研究 | 第51-53页 |
·汞 | 第51-52页 |
·铅 | 第52页 |
·砷 | 第52-53页 |
·铬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植被恢复18年矸石山土壤中有毒元素的对比研究 | 第53-56页 |
·汞 | 第53-54页 |
·铅 | 第54页 |
·砷 | 第54-55页 |
·铬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矸石山与一般林地相同种植年限树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毒元素对比研究 | 第56-57页 |
10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问题与建议 | 第58-59页 |
附图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1) | 第68-69页 |
导师简介(2)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