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重庆市农田土壤—粮食作物重金属关联特征与污染评价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7-27页
   ·重金属与土壤生态环境第17-21页
     ·汞第17页
     ·砷第17-18页
     ·镉第18页
     ·铬第18-19页
     ·铜第19页
     ·铅第19-20页
     ·锌第20页
     ·镍第20-21页
   ·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特征第21-22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第21页
     ·土壤重金属危害特征第21-22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因素第22-25页
     ·土壤性质第22页
     ·作物效应第22-23页
     ·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态第23-25页
   ·土壤环境污染评价研究第25-26页
   ·土壤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第26-27页
第2章 引言第27-3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31页
   ·研究区域历史、自然概况第31-34页
     ·历史概况第31页
     ·自然概况第31-34页
第3章 研究思路、材料和方法第34-43页
   ·研究思路第34页
   ·材料和方法第34-43页
     ·重庆市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分布调查第34-37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第37-40页
     ·粮食作物污染评价第40页
     ·农田土壤与粮食作物重金属污染关联规律第40-41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效性指标探讨第41-43页
第4章 重庆市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异特征第43-61页
   ·重庆市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第43-48页
     ·土壤重金属数理统计分布类型第43-44页
     ·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水平第44-48页
   ·重庆市农田土壤重金属赋存特征第48-52页
     ·元素含量变异比较第48-49页
     ·各元素相关规律第49-50页
     ·不同土壤类型重金属含量特征第50页
     ·不同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第50-51页
     ·不同pH条件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第51页
     ·不同耕作条件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第51-52页
   ·重庆市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性及分布规律第52-59页
     ·八种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第53-54页
     ·八种重金属含量分布Kriging插值结果第54-59页
   ·小结第59-61页
第5章 重庆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第61-78页
   ·评价标准比较第61页
   ·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评价第61-69页
     ·重金属污染现状总体评价第61-62页
     ·重金属污染特征区域评价第62-69页
   ·按照样区背景值标准(X+3S)评价第69-74页
     ·重金属总体累积状况评价第69-70页
     ·重金属区域累积特征评价第70-74页
   ·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污染指数、累积指数综合比较结果第74-76页
   ·小结第76-78页
第6章 重庆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重金属污染评价第78-92页
   ·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第78-90页
     ·玉米重金属污染现状第78-83页
     ·稻米重金属污染现状第83-89页
     ·玉米、水稻重金属含量差异比较第89-90页
   ·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与土壤污染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第90-91页
   ·小结第91-92页
第7章 农田土壤与粮食作物重金属污染关联规律第92-101页
   ·作物吸收重金属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规律第92-95页
     ·玉米第92-93页
     ·水稻第93-95页
   ·作物吸收重金属与土壤全量污染水平的关系第95-98页
     ·玉米第95-97页
     ·水稻第97-98页
   ·土壤重金属作物富积特征第98-100页
     ·玉米、水稻重金属富积比较第98页
     ·作物富积指数与土壤pH的关系第98-99页
     ·不同土壤类型作物富积指数特征第99-100页
     ·作物富积指数与土壤质地的关系第100页
   ·小结第100-101页
第8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效性指标的探讨第101-110页
   ·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特征与有效量提取第101-106页
     ·砷第101-104页
     ·铅第104-106页
   ·以水溶态重金属作为土壤、作物污染指标的可行性研究第106-109页
     ·土壤水溶态重金属含量与全量关系第106-108页
     ·土壤水溶态重金属含量与作物吸收量关系第108-109页
   ·小结第109-110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5页
   ·结论第110-112页
   ·展望第112-113页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3页
附录第123-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线民用电表抽样检验方法研究与实证分析
下一篇: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