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8-22页 |
·介孔材料简介 | 第8页 |
·介孔材料分类 | 第8-9页 |
·孔的构造方法 | 第9-13页 |
·胶态晶体模板法 | 第10页 |
·乳液模板法 | 第10-11页 |
·生物模板法 | 第11-12页 |
·棒-线嵌段聚合物模板 | 第12-13页 |
·空心纳米材料 | 第13页 |
·空心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9页 |
·柯根达尔效应 | 第13-14页 |
·化学腐蚀效应 | 第14-15页 |
·伽尔瓦尼还原效应 | 第15-17页 |
·模板法 | 第17-19页 |
·介孔材料的应用 | 第19-21页 |
·化工领域 | 第19-20页 |
·生物医药领域 | 第20页 |
·环境科学领域 | 第20-21页 |
·本文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21-22页 |
·本文的意义 | 第21页 |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以MF微球为模板制备介孔空心二氧化硅微球 | 第22-33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实验 | 第23-25页 |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二氧化硅空心微球的制备 | 第23-24页 |
·分析测试 | 第24-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5-26页 |
·热失重分析 | 第26页 |
·电镜分析 | 第26-29页 |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29-31页 |
·空心SiO_2微球的形成机理 | 第31页 |
·吸附测试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以MF微球为模板制备氮掺杂二氧化钛介孔空心微球 | 第33-46页 |
·引言 | 第33-36页 |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二氧化硅空心微球的制备 | 第34-35页 |
·分析测试 | 第35-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热失重分析 | 第37-38页 |
·TBOT浓度、煅烧温度和时间对形貌的影响 | 第38-42页 |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42页 |
·空心微球的XRD | 第42-43页 |
·UV-Vis光谱和XPS能谱 | 第43-44页 |
·不同样品的光催化性能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表面性质和PH值对SBA-15吸/脱附亚甲基蓝能力的影响 | 第46-52页 |
·引言 | 第46页 |
·实验 | 第46-48页 |
·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介孔氧化硅SBA-15的合成和弱碱性处理 | 第47页 |
·介孔氧化硅SBA-15对亚甲基蓝吸附-脱附研究 | 第47-48页 |
·分析测试 | 第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电镜分析 | 第48-49页 |
·氮气吸附/脱附表征 | 第49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样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曲线 | 第50页 |
·负载亚甲基蓝的不同样品在不同pH溶液中的释放量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磁性-多孔Ag@Fe_3O_4@C复合材料的超声辅助合成 | 第52-63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实验 | 第53-56页 |
·实验试剂 | 第53页 |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磁性Fe_3O_4的制备 | 第54页 |
·喷雾法制备SiO_2@Fe_3O4@CS复合球 | 第54页 |
·磁性-多孔Fe_3O_4@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4-55页 |
·超声法制备Ag@Fe_3O_4@C复合材料 | 第55页 |
·样品的吸附测试 | 第55页 |
·样品的抗菌测试 | 第55页 |
·分析测试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SEM电镜分析 | 第56-57页 |
·TEM电镜分析 | 第57页 |
·Fe_3O_4@C复合材料的氮气吸附/脱附表征 | 第57-59页 |
·Ag@Fe_3O_4@C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 第59页 |
·不同样品的亚甲基蓝的吸附比较 | 第59-61页 |
·Ag@Fe_3O_4@C复合材料的抗菌性 | 第61页 |
·Ag@Fe_3O_4@C复合材料的磁特性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