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 第1-26页 |
第一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 第26-45页 |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 第26-32页 |
第二节 金融发展理论述评 | 第32-39页 |
第三节 二元经济理论述评 | 第39-45页 |
第二章 农村经济金融化测度以及农村经济与金融相关性分析 | 第45-72页 |
第一节 我国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基本分析 | 第45-54页 |
一、 经济货币化与经济金融化 | 第45-46页 |
二、 我国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一般分析 | 第46-51页 |
三、 对我国金融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化程度分析 | 第54-68页 |
一、 农村经济金融化发展历程 | 第56-60页 |
二、 农村经济金融化的数量分析 | 第60-65页 |
三、 对农村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总体评价 | 第65-68页 |
第三节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 第68-72页 |
一、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 第68-69页 |
二、 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69-70页 |
三、 结论及政策启示 | 第70-72页 |
第三章 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阻滞 | 第72-90页 |
第一节 农村金融抑制的根源:城乡经济与金融二元性 | 第72-76页 |
一、 城乡经济二元性 | 第72-74页 |
二、 城乡金融二元性 | 第74-76页 |
第二节 农村金融抑制的制度基础 | 第76-80页 |
一、 存贷款利率管制 | 第76-77页 |
二、 变相的信贷配给 | 第77-78页 |
三、 民间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限制 | 第78-79页 |
四、 城乡金融市场分割 | 第79-80页 |
第三节 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 | 第80-85页 |
一、 农村金融主体不全、功能欠佳 | 第81-82页 |
二、 农村金融工具匮乏、业务单调 | 第82-83页 |
三、 农村信贷供给不足、存贷失调 | 第83-84页 |
四、 农村居民投融资渠道狭窄 | 第84-85页 |
第四节 农村金融抑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 第85-90页 |
一、 农村资金向城市及非农产业流失严重,资金供求矛盾加剧 | 第85-87页 |
二、 农村居民金融依存度降低,二元经济结构固化 | 第87-88页 |
三、 农业投资增长乏力,农业基础地位削弱 | 第88-90页 |
第四章 金融业开放与有约束条件的农村金融深化 | 第90-105页 |
第一节 金融业开放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 | 第90-93页 |
一、 金融业开放对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90-91页 |
二、 金融业开放对农村金融市场供给的影响 | 第91-92页 |
三、 金融业开放对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 | 第92-93页 |
第二节 金融约束理论与有约束条件的农村金融深化 | 第93-97页 |
一、 金融约束理论简介 | 第93-95页 |
二、 有约束条件下的农村金融深化 | 第95-97页 |
第三节 有约束条件下农村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 | 第97-99页 |
一、 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 第97页 |
二、 渐进的利率体制市场化改革 | 第97-98页 |
三、 继续保持间接融资的主导地位 | 第98页 |
四、 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 第98-99页 |
第四节 有约束条件下农村金融深化的基本思路 | 第99-105页 |
一、 实现利率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 | 第100-101页 |
二、 放松民间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 | 第101-102页 |
三、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 第102-103页 |
四、 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监管的强化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加入WTO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 | 第105-128页 |
第一节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分析 | 第105-112页 |
一、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阶段的简要回顾 | 第105-111页 |
二、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 | 第112-116页 |
一、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机遇 | 第112-114页 |
二、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挑战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战略转型及其趋向 | 第116-118页 |
一、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战略转型 | 第116-117页 |
二、 实现农业及农村经济增长战略转型的若干趋向 | 第117-118页 |
第四节 现阶段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 | 第118-128页 |
一、 农村经济增长与资金融通 | 第118-122页 |
二、 农业投资格局与农村金融需求 | 第122-128页 |
第六章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方略一:重构农村合作金融 | 第128-152页 |
第一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理论溯源 | 第128-132页 |
第二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实践回顾 | 第132-136页 |
一、 试办、推广阶段(建国初期到1958年“大跃进”前夕) | 第132-133页 |
二、 调整、巩固阶段(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 第133-134页 |
三、 回归与恢复阶段(1978年三中全会后至1984年“105号”文件出台前) | 第134页 |
四、 全面改革与整顿阶段(1984年至1996年国务院决定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 | 第134-135页 |
五、 深化改革阶段(1996年以来) | 第135-136页 |
第三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现实变异 | 第136-143页 |
一、 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 | 第137-138页 |
二、 农村合作金融的组织管理制度 | 第138-139页 |
三、 农村合作金融的经营制度 | 第139-140页 |
四、 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制度 | 第140-143页 |
第四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模式 | 第143-146页 |
第五节 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146-152页 |
一、 坚持合作制产权制度 | 第146-148页 |
二、 组建高级化的农村合作银行 | 第148-149页 |
三、 探索合作制和商业性有机结合的经营机制 | 第149-152页 |
第七章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方略二:建设为农服务的农村商业金融 | 第152-173页 |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基本属性 | 第152-155页 |
一、 商业银行的特征 | 第152-153页 |
二、 商业银行的功能 | 第153-155页 |
第二节 中国农业银行制度变迁分析 | 第155-159页 |
一、 建国后至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 | 第155-156页 |
二、 从农业银行恢复到199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 | 第156-158页 |
三、 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全面转轨的改革 | 第158-159页 |
第三节 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难点 | 第159-162页 |
一、 农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 第159-160页 |
二、 农业银行组织体系存在缺陷 | 第160页 |
三、 农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具有不可避性 | 第160-161页 |
四、 农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相对弱化 | 第161-162页 |
五、 农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难以完全剥离 | 第162页 |
第四节 构建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机制 | 第162-169页 |
一、 农业银行产权组织制度的选择 | 第162-164页 |
二、 构筑农业银行新型的组织结构 | 第164-165页 |
三、 进一步确立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机制 | 第165-166页 |
四、 进行金融创新,推动多元化经营 | 第166-167页 |
五、 优化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的外部保障制度 | 第167-169页 |
第五节 农业银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若干对策 | 第169-173页 |
一、 促进农村和城镇地区金融业务的共同发展 | 第169-170页 |
二、 创新方式、扩大范围,满足农村多方面信贷需求 | 第170-171页 |
三、 形成农业银行改革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性互动关系 | 第171-173页 |
第八章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方略三:强化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 第173-193页 |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的基本属性 | 第173-177页 |
一、 政策性金融的特征 | 第173-175页 |
二、 政策性金融的功能 | 第175-177页 |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形成与发展 | 第177-180页 |
一、 农业发展银行成立的背景 | 第177-178页 |
二、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 第178-180页 |
第三节 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 | 第180-186页 |
一、 从代理制到自营制都是有缺陷的经营组织制度安排 | 第180-181页 |
二、 资金来源和负债结构不合理 | 第181-182页 |
三、 资产运用与管理制度存在弊端 | 第182-186页 |
第四节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制度促进 农村经济增长的若干措施 | 第186-193页 |
一、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制度 | 第186-187页 |
二、 建立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制度 | 第187-189页 |
三、 强化农业发展银行资产运营制度 | 第189-190页 |
四、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区域发展政策 | 第190-191页 |
五、 农业发展银行外部相关制度建设 | 第191-193页 |
第九章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方略四: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 | 第193-198页 |
第一节 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机理分析 | 第193-194页 |
一、 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根由 | 第193页 |
二、 正规金融机构金融供给不足是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外因 | 第193-194页 |
三、 农村民间金融的业务特征与农民的金融需求特点存在耦合关系 | 第194页 |
第二节 农村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94-196页 |
一、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 | 第194-195页 |
二、 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195-196页 |
第三节 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 第196-198页 |
一、 承认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 第196-197页 |
二、 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 | 第197页 |
三、 正确对待民间自由借贷 | 第197-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0页 |
后 记 | 第200-201页 |
致 谢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