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1页 |
一. 研究背景--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 | 第6-8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三.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9-11页 |
第一章 平阳县旧城改造的实践 | 第11-17页 |
第一节 1991年以前平阳县的旧城改造 | 第11-12页 |
第二节 1991年--1998年平阳县的旧城改造 | 第12-15页 |
1 自发的高强度改造模式。 | 第13-14页 |
2 自发的高强度改造模式。 | 第14-15页 |
第三节 1998年至今的旧城改造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平阳县旧城改造模式的社会经济动因 | 第17-22页 |
第一节 旧城改造是平阳县城镇发展的必然结果,旧城改造已不可逆转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旧城改造只能采用多层高密度的模式 | 第18-22页 |
1 “低层低密度” | 第18页 |
2 “多层低密度” | 第18-19页 |
3 “高层低密度” | 第19页 |
4 “高层高密度” | 第19-20页 |
5 “多层高密度”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多层高密度”旧城改造模式的影响分析 | 第22-27页 |
第一节 “多层高密度”的改造模式极大地改善了旧城居民的生活条件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多层高密度”的改造模式增强和完善了旧城商业功能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多层高密度”的改造模式改善了城镇环境,美化了城镇景观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多层高密度”的改造模式的一些弊端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多层高密度”改造模式的经济社会前景 | 第27-30页 |
第一节 土地利用模式仍然是现阶段旧城改造的核心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城镇居民对自我经济利益的保护意识日益加强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多层高密度”的改造模式的影响日益扩大 | 第29-30页 |
第五章 新形势下小城镇旧城改造面临的新动向 | 第30-32页 |
第一节 对居住生活的追求由量转向质 | 第30页 |
第二节 大规模的形态开发开始转向深入的功能开发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对开放空间的追求 | 第31-32页 |
第六章 市场主导下的小城镇的旧城改造模式 | 第3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