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第一章 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 | 第11-19页 |
1 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概念 | 第11页 |
2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主要类型 | 第11-12页 |
3 杀菌剂作用机制的分子生物学 | 第12-13页 |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杀菌作用机理 | 第12页 |
·杀菌剂对病原菌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12页 |
·杀菌剂对病原菌信息代谢的影响 | 第12-13页 |
4 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的抗性机理 | 第13-19页 |
·ABC运输体基因在抗药性中的作用 | 第13-15页 |
·酵母中的ABC运输体 | 第13页 |
·丝状真菌ABC运输体 | 第13-15页 |
·ABC运输体参与植物防卫反应产物的排出 | 第15页 |
·CYP51基因在抗药中的作用 | 第15-18页 |
·CYP51发生点突变导致酶与药剂的亲和性下降 | 第16-17页 |
·CYP51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 | 第17-18页 |
·其它可能的抗性机制 | 第18-19页 |
·麦角甾醇合成过程中除14-α脱甲基酶外的其它酶靶标位点的修饰 | 第18页 |
·菌体通过代谢解除DMIs杀菌剂的毒性 | 第18-19页 |
·可诱导的抗药性机制 | 第19页 |
第二章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 与工农业生产的密切相关性 | 第19页 |
2 丝状真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9-23页 |
·丝状真菌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菌的优点 | 第20页 |
·转化过程 | 第20-23页 |
·“感受态” | 第20页 |
·选择性标记 | 第20-21页 |
·丝状真菌的转化载体 | 第21-22页 |
·转化方法 | 第22-23页 |
3 转化系统应用前景展望 | 第23页 |
第三章 原生质体技术的原理、基本技术及应用 | 第23-27页 |
1 原生质体技术的原理 | 第23-24页 |
2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4-25页 |
3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25-26页 |
4 原生质体技术的应用 | 第26-27页 |
·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在工业菌株改良中的应用 | 第27页 |
第四章 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27-28页 |
第五章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分析指状青霉中游离麦角甾醇的含量 | 第28-32页 |
1 方法原理 | 第28-30页 |
·吸附色谱 | 第28-29页 |
·分配色谱 | 第29页 |
·凝胶色谱 | 第29-30页 |
2 HPLC法测定指状青霉中麦角甾醇含量的构思 | 第30-31页 |
·P450_(14DM)(CYP51)所催化的麦角甾醇合成过程 | 第30-31页 |
·基于CYP51基因的差异所引起的麦角甾醇含量差异的设想 | 第31页 |
3 应用方面 | 第31-32页 |
第二部分 论文研究 | 第32-57页 |
第一章 指状青霉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32-4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菌株 | 第32页 |
·培养基 | 第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32-33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33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3-38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3-36页 |
·制备材料的选择 | 第33页 |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35页 |
·渗透压稳定剂的浓度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36页 |
·原生质体再生 | 第36-38页 |
·再生培养基的选择 | 第37页 |
·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原生质体形成方式的观察 | 第38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观察 | 第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指状青霉CYP51基因转化载体构建 | 第40-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5页 |
·材料 | 第40-41页 |
·菌种、质粒及其来源 | 第40页 |
·酶、化学试剂 | 第40页 |
·抗生素 | 第40页 |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40-41页 |
·方法 | 第41-45页 |
·DNA分子常规操作技术 | 第41-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表达载体pCB1004构建的策略 | 第45-46页 |
·表达载体的酶切验证 | 第46页 |
·表达载体的PCR验证 | 第46-47页 |
·表达载体的方向和拷贝数验证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49-51页 |
1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PEG转化方法 | 第49页 |
·电击法 | 第49-50页 |
·仪器和材料 | 第49页 |
·电击步骤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HPLC测定对抑霉唑敏感和抗性指状青霉中游离麦角甾醇的含量 | 第51-57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1-52页 |
·仪器 | 第51页 |
·材料 | 第51-52页 |
2 色谱条件 | 第52页 |
3 方法 | 第52-53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2页 |
·样品制备 | 第52-53页 |
·样品测定 | 第5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抗性与敏感菌株中麦角甾醇的HPLC图谱 | 第53-55页 |
·抗性与敏感菌株中麦角甾醇的含量分析 | 第55页 |
5 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附录A: 本论文所用缩写词及中文对照 | 第66-67页 |
附录B: 主要化学试剂及缓冲液配置 | 第67-68页 |
附录C: 常用培养基的配置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