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次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任务与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9页 |
·CO_2的捕捉 | 第16页 |
·CO_2的埋存 | 第16-18页 |
·海洋埋存(Sea Burial) | 第17页 |
·地质埋存(Geological Storage) | 第17-18页 |
·植被埋存(Vegetation Sequestration) | 第18页 |
·碳循环——CO_2利用技术 | 第18-22页 |
·化学合成法(Chemical Synthesis) | 第19页 |
·光催化法(Photocatalysis) | 第19-21页 |
·电化学法(Electrochemistry) | 第21页 |
·生物法(Biological) | 第21-22页 |
·低温等离子体法(Low Temperature Plasma) | 第22页 |
·直流电晕等离子体法 | 第22-26页 |
·直流电晕等离子体概述(DC corona discharge) | 第22-23页 |
·自由基的作用 | 第23-24页 |
·自由基的测量方法和特点 | 第24-26页 |
·直流电晕等离子体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还原氛围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氧化氛围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第3章 还原氛围下的直流电晕放电CO_2合成甲醇 | 第29-37页 |
·前言 | 第29-30页 |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分析方法 | 第31页 |
·气体流量测定 | 第31页 |
·还原氛围检测 | 第31页 |
·气相反应物成分 | 第31页 |
·气相产物成分 | 第3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气体流量测定结果 | 第31-33页 |
·氮气氛围置换图 | 第33页 |
·气相中间产物检测 | 第33-35页 |
·直流电晕放电还原CO_2为甲醇的储能机理研究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直流电晕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 | 第37-42页 |
·前言 | 第3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自由基的产生与检测 | 第37-38页 |
·微液滴中的电化学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氧化氛围下的直流电晕放电降解吡啶 | 第42-51页 |
·前言 | 第42-43页 |
·实验装置 | 第43-44页 |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污染物吡啶的测定 | 第4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直流电晕放电对吡啶的有效降解 | 第44-45页 |
·初始浓度对吡啶去除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停留时间对吡啶去除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相对湿度对吡啶去除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液滴中吡啶降解产物分析及降解机理 | 第51-57页 |
·前言 | 第51页 |
·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气体成分分析 | 第51-53页 |
·液滴中可溶性中间产物的分析 | 第5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55页 |
·吡啶降解产物分析 | 第53-55页 |
·降解机理与其路径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创新点 | 第58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