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2-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0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6页 |
1.2 网管系统的现状 | 第6-7页 |
1.3 网络管理的发展方向 | 第7-8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8-9页 |
1.5 小结 | 第9-10页 |
第二章 网络管理的相关技术 | 第10-18页 |
2.1 SNMP协议 | 第10-15页 |
2.1.1 功能模型 | 第10-11页 |
2.1.2 SNMP体系结构 | 第11-12页 |
2.1.3 MIB—管理信息库 | 第12-13页 |
2.1.4 SMI—管理信息的结构和标识 | 第13-14页 |
2.1.5 组织模型 | 第14-15页 |
2.2 数据访问技术—ADO/OLEDB | 第15-16页 |
2.3 SOCKET技术 | 第16-17页 |
2.4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 第18-25页 |
3.1 系统的功能定义 | 第18-19页 |
3.2 系统的层次结构设计 | 第19-21页 |
3.3 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数据流图 | 第21-23页 |
3.3.1 系统的逻辑结构 | 第21-22页 |
3.3.2 系统的数据流分析 | 第22-23页 |
3.4 系统的主要数据库设计 | 第23-24页 |
3.5 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逻辑网络拓扑结构的自动发现 | 第25-38页 |
4.1 网络拓扑结构 | 第25-27页 |
4.1.1 常见的拓扑结构 | 第25-27页 |
4.1.2 Internet的拓扑模型及路由选择 | 第27页 |
4.2 基于SNMP的路由表的主干网拓扑发现算法 | 第27-31页 |
4.2.1 利用路由表确定主干网拓扑结构 | 第28-29页 |
4.2.2 主拓扑发现算法 | 第29-30页 |
4.2.3 关键的数据结构 | 第30-31页 |
4.3 基于ICMP、ARP协议的子网发现算法 | 第31-36页 |
4.3.1 ICMP、ARP协议的工作原理 | 第31-32页 |
4.3.2 利用异步ping与ARP表判断子网内活动的设备 | 第32-34页 |
4.3.3 利用MIB变量确定设备类型和网络接口 | 第34-35页 |
4.3.4 ping工具的实现 | 第35-36页 |
4.4 网络拓扑显示算法 | 第36-37页 |
4.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多层网络拓扑结构的自动发现 | 第38-44页 |
5.1 多层网络拓扑发现的机理 | 第38-41页 |
5.1.1 路由器与交换机、交换机之间互联的连接判定 | 第38-40页 |
5.1.2 交换机的各端口上所连接的节点集合 | 第40-41页 |
5.1.3 桥接器、智能集线器与网络节点间的连接关系 | 第41页 |
5.1.4 网络结点的拓扑发现过程 | 第41页 |
5.2 虚拟网络的拓扑发现 | 第41-43页 |
5.2.1 VLAN的管理 | 第41-42页 |
5.2.2 各VLAN所属的交换机及其端口 | 第42页 |
5.2.3 各VLAN的IP地址范围 | 第42页 |
5.2.4 VLAN的数据描述 | 第42-43页 |
5.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故障定位的研究 | 第44-49页 |
6.1 故障定位的概念与事件关联方法 | 第44-45页 |
6.2 拓扑结构应用于故障定位 | 第45页 |
6.3 基于故障树的故障定位的研究 | 第45-48页 |
6.3.1 故障树分析法 | 第45-46页 |
6.3.2 故障树的建立 | 第46页 |
6.3.3 故障定位的分析及故障源点的判断 | 第46-4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7.1 本文得出的结论 | 第49-50页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6页 |